标  题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01-null-2022-00006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6-23
发文字号 林政办〔2022〕12号 发布日期 2022-07-01
有 效 性 有效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2-07-01 09:32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月23日



  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22年06月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林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气象强市建设的攻坚期。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意见》和《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等决策部署的要求,组织编制了《林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推动“十四五”林州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 1 -

  (一)“十三五”时期林州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 1 -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3 -

  二、总体要求.............................................. - 5 -

  (一)指导思想。.............................................. - 5 -

  (二)基本原则。.............................................. - 6 -

  (三)发展目标。.............................................. - 6 -

  三、立足精密监测基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 8 -

  (一)健全立体化气象观测站网。................................ - 8 -

  (二)强化专项气象监测网建设。................................ - 8 -

  (三)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 9 -

  (四)建设安全高效的安全信息化体系。.......................... - 9 -

  四、着眼精准预报目标,强化无缝智能的预报预警能力......... - 10 -

  (一)发展智能数字预报业务。................................. - 10 -

  (二)开展影响预报预警业务。................................. - 10 -

  (三)建设智能预报业务平台。................................. - 10 -

  五、发展精细服务业务,提升气象助力现代化治理水平......... - 11 -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 11 -

  (二)保障生产发展,提升林州重大战略保障能力。............... - 12 -

  (三)保障生活富裕,增强林州民生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 13 -

  (四)保障生态良好,加强生态宜居林州气象服务能力。........... - 13 -

  (五)发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 - 14 -

  六、聚焦项目建设引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 - 14 -

  (一)强化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 - 14 -

  (二)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 - 15 -

  (三)提高安全监管作业能力,强化科技研发和试验。............. - 15 -

  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助力林州气象现代化加快发展......... - 16 -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 16 -

  (二)打造气象高能级创新平台。............................... - 16 -

  八、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强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 16 -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16 -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 16 -

  (三)加强行业社会管理和开放合作。........................... - 17 -

  (四)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 17 -

  九、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 17 -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 - 17 -

  (二)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 18 -

  (三)乡村振兴精准化气象保障服务工程。....................... - 18 -

  (四)气象文化和台站基础能力提质工程。....................... - 19 -

  十、保障措施............................................. - 19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19 -

  (二)强化资金保障。......................................... - 20 -

  (三)开展监督检查。......................................... - 20 -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林州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林州市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市委、市政府和安阳市气象局的领导下,基本建立了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气象保障我市全面建成气象强市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十三五”期间均荣获全市气象部门综合考评特别优秀单位,2021年荣获全市气象部门观摩评比一等奖。

  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关键时间点,构建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机制,较好完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先后获评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成功应对林州“7.19”特大暴雨、“温比亚”超强台风侵袭,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服务经验被省气象局转发各省辖市局参考学习。高炮、火箭增雨(雪)作业年平均10次,为我市粮食丰产丰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保持在86分以上。农业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见成效,气象助力脱贫攻坚迸发新活力,以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乡村振兴基层示范点建设任务,推广农业气象实用技术。

  气象业务现代化再上新台阶。林州国家气象观测站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为100%。建成由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3个应用气象观测站(农业)、1套气溶胶观测系统等组成的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升。

  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依托林州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林州气象科普品牌,融入气象业务服务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联合社会力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过8000人次,被河南省科协授予“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多次获省、市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英杰称号。在河南省气象行业(部门)岗位技能竞赛中屡次斩获个人全能奖。

  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完善,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完成“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林州市气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为根本遵循,以省、市气象部门关于“全力建设建设红旗渠畔红色党建示范点为全年气象工作主战场,以“重党建 抓业务 强服务 促和谐”“融入业务抓党建”为工作思路,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发展全局,实干担当谱写智慧气象,聚焦智慧气象高速发展、气象服务精细准确、监测体系点多面广、气象科普全面覆盖等4大业务体系,坚定初心,乘势而为,创造性的以“精神铸魂新时代 党建塑型新气象”为主题,高标准建设了林州市气象局党员教育中心。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林州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林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开放式党员教育基地”;2020年被中国气象局党组表彰为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省市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重点工作,对照全省气象局长会议部署,为河南基层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化气象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也是林州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林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进气象强市建设。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林州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作用,为气象强省建设做出林州贡献。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林州气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林州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做好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融入中更好服务,在服务中推动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能力、水平和效益。

  新时代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林州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要以变革的勇气把握使命担当,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加快业务创新。

  2.差距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照先进水平和重大服务保障需求,林州气象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有待提高。重点区域地面监测站网建设密度仍不足,立体化监测站网仍不完善,观测手段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不高。气象设施多部门合作投入、共享共用的机制仍不完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应用和效益发挥还有待提升

  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突发性、局地性、持续性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预警提前量有限。数字化网格化实况分析和预报预警的时空分辨率、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的应用需求。

  气象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与重大战略实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仍有差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气象服务融入度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气象保障的深度、广度有待提升,气象服务产品数字化水平不高。

  气象科技人才支撑有待提高。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有效的气象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气象科技入才激励政策有效落地不足,气象高层次人才培养滞后的短板依然突出。

  气象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需持续完善与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政策和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气象科普业务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趋利避害并举,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林州气象事业发展高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升气象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中的服务保障能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奋勇争先,为气象强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林州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林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开放协作。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林州实施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县乡协调发展、各行业领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夯实气象强市基础。基本实现系统完备、开放融合、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当好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排头兵,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暴雨等预报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提高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全省领先。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气象强市。全面建成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示范区,基本建成气象强市,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林州气象发展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20251精密监测雷达监测覆盖率%761002实况分析产品空间分辨率km513实况分析产品时间分辨率分钟60104台站探测环境达标率%1001005气象数据可用率%96986高时空分辨率模式生成后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分钟1057精准预报24小时晴雨准确率%8990以上824小时温度准确率%82849短临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分钟10-301010短临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km3-51-311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354512

  精细服务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90901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69014人工增雨(雪)年均增水亿吨1.01.515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5060

  三、立足精密监测基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一)健全立体化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地面气象观测能力。完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农业气象、太行山东麓暴雨、人工影响天气等研究方向,建设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等多类型雷达监测网。

  优化地面监测站网布局。更新升级乡镇气象站,在关键区域加密布设气象观测装备。在太行山建设暴雨梯度观测系统。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规模化发展志愿气象观测。建立常态化设备更新机制,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规模化发展志愿气象观测。

  (二)强化专项气象监测网建设。构建综合立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面向生态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农田生态系统气象、物候动态、土壤理化性质监测,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网。

  完善升级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加快推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进程,推进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多种观测要素的自动连续监测。升级现有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插补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

  合作完善多领域智能气象观测网。优化雷电探测系统。与4A级以上景区联合开展旅游气象监测。建设城市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完善农业、生态、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

  (三)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

  健全观测装备保障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建设观测装备运维监管一体化平台,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并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管理理念推进管理方式转变,持续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业务技术规范规章的有效衔接和实时联动。加快推动向以自动化观测为重点的考核转变。

  (四)建设安全高效的安全信息化体系。提升信息网络安全智能性。建立网络安全设备防御监控系统,按照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要求,根据分区防护需求部署安全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建立和完善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通信业务全流程监控。强化网络、数据和业务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提升综合气象信息应用共享能力。优化数据全流程业务。优化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的业务流程,提升处理效率;融入物联网、5G、北斗等最新通信网络技术,全面优化信息网络,提升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各阶段的流转效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

  四、着眼精准预报目标,强化无缝智能的预报预警能力

  (一)发展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完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建立短中期灾害性天气网格预报业务,围绕提升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趋势性天气过程短期预报准确率,探索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能组合预报技术,进一步提升暴雨(雪)、寒潮、雾霾等灾害天气预警能力。

  (二)开展影响预报预警业务。 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与水文、地质、环境等多领域进行跨学科融合,完善暴雨(雪)、高温、低温、干旱、寒潮、大雾等多灾种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完善精细化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预警业务,发布定量化评估和风险预警产品。开展气候条件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业务, 发展生态预测与生态风险预警服务。

  (三)建设智能预报业务平台。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开展短临预报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开发和产品制作。优化完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实现预报预警数据在各级业务间全程不落地的交互共享。建立常规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主客观融合的智能预报业务布局和流程。

  五、发展精细服务业务,提升气象助力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高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突出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山洪地质灾害、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手段,集约形成共享共用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资源池。建立高时效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林州段气象保障。推进林州市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气象与城市精细化治理深度融合。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完成林州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形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帐”,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多部门防范应对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和平台,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等共建共享共用。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加强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二)保障生产发展,提升林州重大战略保障能力。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建设,加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打造“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和县域特色气象服务品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做好平安乡村建设气象服务。

  助力文旅强市建设。推动气象服务纳入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风险排查,推动3A级以上旅游景区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气象站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面向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

  (三)保障生活富裕,增强林州民生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智慧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感知系统,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实现气象数据多维展现,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实现气象信息服务与通信运营企业、主流媒体、相关行业官方媒体平台全面对接。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区全覆盖。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服务。

  发展城市气象服务。聚焦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现代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发展精细到城市网格的天气实况和预报,开展城市重大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形成多灾种的城市气象风险地图。开展城市灾害影响及承灾能力评估,实现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依托城市网格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

  加强气象科学普及。依托林州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气象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建设林州气象主题公园,升级改造林州气象科普场馆,推进气象科普进社区进校园。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四)保障生态良好,加强生态宜居林州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森林生态、植被生态、城市生态、水资源及水环境生态、温室气体等监测评估。提升气候品质评价气象服务能力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能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等能源精细服务核心技术研发。

  (五)发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

  开展分众化精细气象服务。建立基于用户行为的场景式气象服务,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加工制作,实现服务产品按需生产、智能制作、精准推送。开展行业融入式气象服务,形成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建立绩效优先的供给制度体系,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效益。

  构建开放融合共享气象服务生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应用研究,搭建气象服务众创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开放与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六、聚焦项目建设引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乡村振兴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聚焦粮食安全,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人影作业需求分级区划和灾害评估工作。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抗旱、防雹作业力度,扩大增雨(雪)覆盖范围和受益面。

  拓展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创建流域气象保障示范。加快落实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建设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优化监测网络和作业布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太行山等生态保护区及重要水库汇水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作业科学试验。

  加强应急减灾和重大活动人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联合保障机制,建立与应急、林业等相关部门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增雨实验性作业。

  (二)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

  推进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指挥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保障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服务能力。

  (三)提高安全监管作业能力,强化科技研发和试验。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和保障机制。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安全管理。提升作业站点、运输车辆、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综合安全防护水平,推动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手段应用,配备一键报警、电子围栏、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安全防控新技术新装备。推进录音电话和信息化平台相结合的空域报批系统。加强作业人员的技能、安全培训、人影安全监督检查,建立人影安全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积极参加太行山区防雹、水库增蓄等外场试验和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助力林州气象现代化加快发展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多渠道、全方位加强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成立创新团队,将业务值班人员逐渐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转移。引导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应用,加强市县级科技成果本地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二)打造气象高能级创新平台

  。

  推动林州市劳模(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气象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农作物智能化观测技术、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智能风险预警技术、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耦合技术,建设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

  八、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强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推动气象法治文化建设,强化法治宣传的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气象法治宣传效能。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气象标准制定,推进开门制标、开放贯标,促进气象标准的多元参与,加强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三)加强行业社会管理和开放合作。

  推进行业气象协同发展,加强行业指导,优化气象行业资源配置。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的现代气象市场体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扩大开放、深化合作、资源共享,深化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形成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格局。

  (四)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台站提质”行动,提升基层气象台站能力,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南太行气候资源保护开发示范区,提升绿色产业气象保障能力。

  九、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强化气象与自然资源、应急、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接入、发布及共享,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建立权威、畅通、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规范管理。推进统筹共享本行政区内相关单位建设的农村应急广播、乡村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资源,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构建无缝隙、全覆盖式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高标准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试验基地,对现有的其它作业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购置牵引作业装置1部,对现有所有作业站点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指挥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覆盖。全面完成地面作业装备信息化改造,火箭和烟炉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互联。加强空地一体化作业能力,探索无人机等作业新方式。建设太行山区防雹、水库增蓄等外场试验基地。完善人影安全管理平台。在固定作业站点建设5套以上固定式视频监控设备和移动音视频指挥设备,在市、县两级部署视频监控和指挥平台。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安全管理。

  (三)乡村振兴精准化气象保障服务工程。推进优质农产品申报国家气候标志工作,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加强东姚小米、茶店菊花以及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设林州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产品的精准靶向发布。组建市县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完善建立联盟工作机制,联合开展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趋势分析、重大病虫害预测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等研究,提高农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更新升级老旧乡镇气象站,在关键区加密布设气象观测装备。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发展本地特色高影响天气智能网格预报,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基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试验,提升林州大气环境监测试验能力和农田生态气象监测试验能力建设。

  (四)气象文化和台站基础能力提质工程。

  实施台站提质行动,打造长期稳定、科技型与生态型的新型气象站,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协调发展,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

  有序推进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依托林州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气象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在林州国家气象站建设融智慧气象、生态气象、数字气象等于一体气象主题公园,构建现代气象科普和气象文化研学基地。加强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成台站供暖、供电等安全基础设施,保障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十、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开展监督检查。

  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开展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目的绩效考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规划的落地实施。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及时向社会开规划评估结果。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