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州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方案的通知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0-03-30 10:48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林政〔2020〕4号

林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林州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

  《林州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林州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是林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之基、引领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加快“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形成“绿色发展,点绿成金”的林州生态发展模式,立足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长远目标,打造林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林州人民续航梦想、砥砺前行,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发展三部曲。当代,林州人民正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立足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坚持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三力同驱”,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全力打造全域式景区、全域式园区、全域式社区“三个全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建设“两山”基地,是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这一目标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建立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开展资源和能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环保工作落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建设“两山”基地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事业。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两山”基地必将为林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承载能力,从而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1994年设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全市人口116万,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辖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4个社区居委会、542个村委会,1747个自然村。

  (二)自然状况

  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处是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处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海拔200左右),市区海拔306.8米。林州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属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以及人工天河红旗渠,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全市林木共有450种,其中乔木410种,灌木40种,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莎草、苔草及禾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三)资源状况

  林州的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20余种已开发利用,其中铁矿量3401万吨,现保有储量1000万吨,煤储量为1200万吨,白云石储量为8300万吨,石英石储量12000万吨。大理石和花岗岩遍布林州市山脉,储量可达6亿立方米。

  林州山坡面积广大,林果和药材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品有柿子、柿饼、核桃、山楂、板栗,更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板蓝根、灵芝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林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境内的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秀,为世所称。太行山支脉林虑山绵亘南北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10km,面积约为310km2,共有大小8个景区。该风景区内有名峰400多座,大型幽谷700多条,天然深洞5处,长城遗址1处,古塔9座,石刻造像300多尊。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林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冰冰背、黄华流水颠倒颠等自然奇观,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更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红旗渠景区和太行大峡谷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林州市先后被评为生态休闲示范城市、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经济社会状况

  林州市总人口112.6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0.49人,市区人口近30万。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于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看,林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71.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12.5%。从人均生产总量看,林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15年的59429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12.1%。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万元上升到2015年153238万元,增长98倍,年均增长13.2%。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1.2亿元,是2010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完成59429元,突破9000美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41元,是2010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1.0%。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10年的全省第8位跃升到第6位。《2015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中姚村、陵阳、城郊、横水和河顺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在还未进行“两山”基地转化路径探索以前,林州市就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定不移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大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生态和科技两个引擎,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共享绿色惠民富民、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确保了结构调整优化不减势、经济发展换挡不减速。

  1、构筑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1)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守护天蓝水清地绿环境。一是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年至2015年,林州市主动拆除7吨以下燃煤冲天炉324座,全部替代为中频电炉。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散乱污”企业和燃煤锅炉大排查、大整治,共取缔“散乱污”企业1000余家、拆除燃煤锅炉200台。在全面淘汰落实产能的同时,林州市明确了“汽车配件、电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规划投资50亿元,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建设林州市汽配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3500亩,总建筑面积150万平米;二是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从根本减少污染排放。林州市工业企业除钢铁、焦化、火电行业外,铸造、玻璃制品、碳素等行业企业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同时,加快实施“散煤清零”,2017年至2018年累计实施“双替代”114个村、4.5万户,今年将完成238个村、8.7万户,全面达到国家山区县清洁取暖率65%目标。大力实施集中供暖工程,截止2018年底,共投资4.5亿元,铺设集中供热主管网95公里,建设换热站256座,入网面积达到1170万平方米、户数8.7万户,供热普及率90%;三是实施工业深度治理,提升工业企业环境治理水平。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治理,钢铁、焦化、电解铝等重点企业全厂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今年钢铁企业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对铸造、碳素、玻璃制品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全行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近三年来,通过深度治理,大气污染物分别削减颗粒物2355吨、二氧化硫1951吨、氮氧化物1346吨。

  (2)保护自然生态,实现资源本底可持续发展。一是林业建设方面,通过大力实施廊道绿化、山体绿化工程,目前林州市森林面积99562.25公顷,林木覆盖率48.33%。;二是自然生态空间方面,林州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目前共有A级景区12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2个、3A景区8个、2A景区1个,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三是湿地保护方面,林州市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境内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101.96hm2,其中湿地面积453.6hm2,湿地率41%。

  2、发展生态经济,探索“两山”转化。

  (1)生态农业方面,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86%的面积是山地和坡地,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称。2013年,基于独特的资源优势,林州市在坚持粮食总量不减产的前提下,提出发展坡地经济的理念。通过发展坡地经济,全市新增经济林12.4万亩,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1.6万亩,新增花椒树等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亩;新增中药材7.5万亩,总面积达22.5万亩;新增小米、红薯等优质杂粮面积7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林州市先后荣获“中国花椒之乡”、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先后成功申报东姚洪河小米、东岗核桃、东岗花椒、茶店太行菊、茶店柿饼、茶店山楂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了东姚小米、太行菊、林州核桃、林州花椒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产品升值、农户增收;

  (2)生态工业方面,林州市目前已完成47家企业提升改造,8家企业搬迁入园工作有序推进。完成VOCs、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等专项治理项目342个。有7家矿山开采企业正在实施绿色矿山综合整治;

  (3)文化旅游方面,林州市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的绿色生态游和国际滑翔基地为主导的蓝天翱翔游,同时,林州市政府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发展古村民俗、采摘体验、生态观光、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努力构建联合共享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3、推动绿色惠民,增强人民幸福感。

  林州市投资2.98亿元,实施“两区一带”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投资6600万元,完成农村改厕65959户。大力开展“全民动手、清洁家园”活动,栽植树木48万颗,清理垃圾6.5万吨,拆除残垣断壁297.57亩,整理土地3850亩,创成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21个、安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4个。

  4、创新机制体制,提高长效保障能力。

  近年来,林州市将污染防治和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调整充实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的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建立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分包重点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例会、日研判、联合执法、督导考核等工作机制及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责任追究、乡镇街道环境质量考核问责等工作制度,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在“两山”转化路径探索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为此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还存在群众认识不足、不能及时积极配合的问题。大众对“两山”理念和绿色发展内涵认识不充分,“两山”基地建设推广易受阻碍。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1、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助推“两山”基地转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只有守住绿水青山和碧水蓝天,才能擦亮林州的旅游名片。林州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12个,星级宾馆7个,旅行社18个,农家乐约420个,乡村经营单位共22个,最美民宿7个。旅游三产加力提速,不断助推“两山”基地转化。林州市成功举办2019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全省智慧旅游工作推进会在林召开。黄华镇、临淇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姚村镇创客一条街等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6个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林州市相继建设留林生态园、皇后镇度假村、泽林生态园等立体化产业深度融合园区。林州市获评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市)。2019年林州市共接待游客955.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5%、12.04%。在旅游业带动下,三产增加值完成255.1亿元,增长8.9%。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105个,示范面积12.4万亩,发展“农家乐”80余家,从业人员7000人,年营业额达2.3亿元,逐步形成了“市有示范区、镇有示范园”的发展格局。

  典型案例:林州市“红、绿、蓝”三色旅游富百姓

  红:红旗渠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林州人民成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绿:闻名遐迩的太行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径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境内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冰冰背、黄华流水颠倒颠等自然奇观,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

  蓝: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成功举办滑翔伞世界杯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

  2、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通过发展坡地经济,林州市新增经济林12.4万亩,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1.6万亩,新增花椒树等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亩;新增中药材7.5万亩,总面积达22.5万亩;新增小米、红薯等优质杂粮面积7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近年来,相继建成了“东岗万亩核桃林基地”、“东姚万亩谷子种植基地”、“茶店镇菊花万亩种植基地”、“任村大红袍万亩种植基地”、“桂林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

  典型案例1:全国畅销的洪河有机小米

  林州市盛产无公害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其中林州市东姚镇洪河小米早在唐朝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就被列为贡品,堪称林州一绝。洪河的小米,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成为贡品,因进入御膳房而享誉京城。而今,洪河有机小米延续了古时候的辉煌,2011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被农业部评为2012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典型案例2:闻名全国的林州太行菊

  林州茶店太行菊,茶店镇是闻名全国的菊花之乡,菊花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以“打造菊花之乡、建设美丽茶店”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菊花富民产业,成效显著。围绕8公里长的茶马古道沿线种植菊花,形成了沿湘河的菊花长廊种植带;围绕思源、清禾依山、金环沟等高效农业生态园建立菊花种植基地;围绕东山、西山,以胡家沟、李家庄为中心,建立菊花种植万亩区。依托三和农业、太行益友、太行酒业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菊花茶、菊花酒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013 年,“太行菊”菊花茶被评为中国好品牌,2014年,成功组建“中国菊花网”。申报“林州茶店太行菊”国家地理标志,全面提高菊花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建设文化运动基地,推动文旅深融合发展。

  林州市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持续深化滑翔文化交流融合,积极发展研学旅行等新业态。

  典型案例:弘扬文化运动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城关镇西北10公里处,太行山脉主峰,海拔1600余米的林虑山山巅,面积16000平方米,可容10—30名运动员同时起飞,1992年,林州首次举办国际滑翔赛,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林州市目前已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的绿色生态游和国际滑翔基地为主导的蓝天翱翔游,“红、绿、蓝”三色旅游交相辉映,正逐步成为为闻名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基地和山水景区。同时,林州市加快推进投资30亿元的太行春秋文旅小镇、投资6亿元的国家级研学营地等,大力建设文化运动基地,推动文旅产业深融合发展,

  4、转化生态发展路线,实现全民绿色共享。

  林州市立足“当好全省示范、争当全国先进”目标,合理利用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转化生态发展路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了农业、旅游、商业、服务业多元化产业体。

  典型案例:黄华镇庙荒村聚焦绿色发展,实现富村富民

  黄华镇庙荒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0元,村集体总收入1100万元。曾经的庙荒村土地贫瘠、村庄破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老百姓浇地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发展难。近年来,庙荒村以建设美丽宜居庙荒为目标,依托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民共享。一是庙荒村通过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天然气入户、电网改造、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四大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修建了6900米的雨污水管网,配套污水处理站,修建地埋式垃圾池、地箱、安放垃圾箱(桶),配备专职环卫工人,购置垃圾清运车等,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问题;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空闲坡地种树植绿,2019年绿化面积9000余平方米;三是庙荒村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邀请专业规划团队,全方位的规划休闲旅游。将生态环境与“幸福庙荒”特色民宿相结合,建设旅游通道,市内公交车可以直通村内,新建了5000多平米的停车场和旅游公共厕所。同时,成立了庙荒旅游公司,采取“公司+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建成了集美食、民宿、民俗表演、古街、主题小院、红旗渠文化、孝道文化、温泉养生、木屋度假酒店、河道水系景观、游客集散中心为一体的本地特色民俗村;四是庙荒村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和经济林产业。由村集体成立农林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注册了庙荒及庙荒村商标,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业,将延伸产业链条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链条。借助电商平台促进生态农业,引入专业网络科技公司建设了电商服务站,以“生态绿色”为产品优势,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村民们的山楂片、核桃、小米、蜂蜜、土鸡蛋、粉条等农副产品都不出村就能销售全国各地,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50万元。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二)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始终将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遵循。

  2、绿色发展,点绿成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着力提高生产主体的审美意识,挖掘生产客体的本体之美,构建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把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4、创新机制,探索模式。在绿色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新模式、新机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总体目标

  根据“两山”实践基地建设的工作标准,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结合林州实际和特点,建设具有林州特色的实践创新基地,按照有序推进、强化监管的运作模式,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稳步推进“两山”基地建设,为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建设目标

  以下指标需要我市在三年内达到指标要求,生态环境部适时组织开展各地“两山指数”完成情况复核评估工作。

  “两山指数”评估指标

  目标层

  任务层

  指标层

  指标目标值

  序号

  指标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100%

  >90%

  稳定提高

  3.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生态

  状况

  4. 

   

  林草覆盖率

   

  物种丰富度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山区>60%

  丘陵区>40%

  平原区>18%

  稳定提高

  不减少

  稳定提高

   

   

  推动两山转化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

  福祉

  5.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生态

  经济

  6.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生态

  补偿

  7.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社会

  效益

  8.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获得

  >95%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

  创新

  9.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资金

  保障

  1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五、重点任务

  (一)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厚植区域生态新优势

  1、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全市生态保护用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将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高且人类干扰和胁迫相对较小或易于管控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5类,13处区域划分为生态红线区。目前全市共划定红线区总面积约39732公顷,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27%。将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制定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其中,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快实施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红线区的管控和保护水平。

  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

  2、筑牢生态屏障,生态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摸排调研,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题,建立健全监测监管网络,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到2022年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完善四至落界、勘界立标,加密界桩、界碑和标牌等基础设施工作。

  责任单位:林业局、淇淅河湿地公园管理处、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各相关镇

  3、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提高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改善矿山生产安全。按照《林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林州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和《林州市三区两线矿山露天开采综合整治方案》,加快对32处矿山整治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所有露天开采企业绿色矿山建设部署。

  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

  4、聚焦饮用水源保护,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多措并举不断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行动,全面关停周边餐饮农家乐、游艇等,对生活垃圾统一分类收集、转运处理,确保保护区内无一非法排污口,彻底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在对饮用水源地划界立标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水源地保护设施,合理利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候监控水源地水质,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90%,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稳步提升。

  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道)

  (二)强化林业生态工程,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积极开展生态造林,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的总体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提高常绿树种比例,积极营造混交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采取工程造林和专业队造林、大户造林互补模式,进一步完善国储林模式和专业造林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林州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要求,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绿化率逐年提升,县乡道路道、旅游通道宜绿化里程,漳河南岸、淇河、洹河、淅河等4条河流宜绿化地段占比逐年增加。同时,加强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保护能力建设,在实验区开展封山育林,优化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培养,规划在6个镇建设防火墙10000米,不断完善公益林管护设施(防火墙、宣传牌、护林房等),实施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要达到50%以上。

  责任单位:林业局、各镇(街道)

  2、不断强化林地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廊道绿化工程、山区造林绿化工程、森林抚育项目、国储林工程(新造林),逐步完成生态廊道工程5年规划总里程,抓好太行山绿化、财政造林补贴等国省重点林业工程,国省工程、国储林和市县工程抚育,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储林新造林3.5万亩,其中2021年完成新造林1.5万亩,2022年完成新造林1万亩,2023年完成新造林1万亩。

  责任单位:林业局、各镇(街道)

  (三)全力打造全域式景区,助力生态旅游新发展

  继续以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为目标,把全域旅游创建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借助乡村振兴、国开行项目资金注入,围绕东、西、南、北部旅游休闲板块和工业旅游休闲板块“五大板块”引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全面提升、转型升级,助力生态旅游新发展。

  1、扎实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立足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长远目标,扎实做好创建的各项基础工作,力争年内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责任单位: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各镇(街道)

  2、红旗渠国家研学营地申报。把红色研学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完善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流程制度、技术保障、应急预案等,已完成可研初稿编制工作。 2020年争取建成一流的国家级研学营地,实现接待学员50万人。

  责任单位: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四)打造“两山”文化品牌,实现生态惠民共享

  1、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开展绿色食品品牌创建行动,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快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步伐。督促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追溯信息,落实责任主体。扩大绿色食品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各类农业展会中增加绿色食品参展比例。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外向型发展,支持鼓励绿色食品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展会,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提供服务,提升我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2、打造生态示范品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林州市生态建设规划》,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已成功创建8个省级生态镇、43个省级生态村、136个安阳市级生态村的基础上,持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生态镇和生态村创建。

  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五)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探索转化有效路径

  1、完善保护区配套管理政策。加强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保护能力,进行保护工程、公园界碑、界桩等设施建设,加密并更新损坏的界碑、界桩,完善检查站或哨卡建设,优化宣传教育方式,增加宣传步道、解说牌、警示牌、指示牌等设施。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生态旅游路线、项目。明确管护职责,责任到人。配合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区的各类违法违规活动,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责任单位:各相关局委、各相关镇

  2、统筹资源实施水系规划建设。转变林州发展格局,加速姚村镇三孝河、黄华河、洹河治理工程,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整合全市力量,加大整治力度,规划建设大水系,提高景观效果,逐步达到显山露水、近山亲水的目标。

  责任单位: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

  六、工程项目

  (一)城市森林规划项目

  1、中华古板栗园

  中华古板栗园地处林虑山东麓,紧邻红旗渠一干渠,依托黄华镇桑园村古板栗群落林,规划面积400hm2。项目包括古板栗挂牌,并采取科学措施保护;板栗资源收集、展示区3.33hm2;古板栗商贸服务区13.33hm2;民居民俗展示区20hm2;森林休闲体验区30hm2;购置古板栗环境监测仪器设施1套;建设公园大门1座;新建观光大道4km,步道3km;以及板栗文化墙及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防火、休息座椅、指示牌、卫生间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2、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

  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位于黄华镇南马家庄村稻地沟自然村南侧,红旗渠一干渠穿园而过,闻名中外的古驿道鲁班壑囊括其中,规划面积666.67hm2。项目以登山、山地自行车、森林探险体验、森林极限运动等多种运动为主体,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森林运动、休闲的新场所,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物、净化大气、保护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公园大门、新建观光大道、登山步道,以及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防火、休息座椅、指示牌、卫生间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3、蜜蜂山森林公园(红旗渠文化公园)

  蜜蜂山公园为续建公园,规划面积166.67hm2。初建于2014年,位于红旗渠大道东端,主要包括蜜蜂山、东山等。规划项目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乡土树种筛选,包括山桃、山杏以及元宝枫、红栌等,对现有森林之别进行补植补造,实现森林彩化、花化的目的,提升森林景观质量。同时绿道、观景平台、休憩设施、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环卫、残障设施、公园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合理加入林州红旗渠文化、太行山绿化生态建设精神及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林州生态建设成果。增加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等环境因子监测,并实时发布监测数据,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配套增加智慧游相关设施,进一步提升人文山水城市建设水平。

  4、林虑河滨河公园

  林虑河滨河公园依托林虑河综合治理工程,南起桃园大道,北至红旗渠大道,东西范围在王相路和黄华大道以内,规划面积总占地面积约200hm2。项目规划红旗渠大道门户景观水面、长春大道文化水舞台、人民路生态游园、桃园大道纪念公园等四个主体单元,同时设计两座跨河景观桥,设置休闲观光带和滨水景观栈道。人民路以南,规划东西两条水系,设置滨水栈道。规划主体建设的同时,增加公园标识、标牌标识、休憩设施、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同时进行安全、环卫、残障设施、标牌等基础设施。

  5、黄华公园

  黄华公园项目位于红旗渠大道与一干渠交汇处西侧黄华村,该项目占地约46亩,概算投资3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叠水景观广场、停车场等,已完成地质勘探和图纸设计,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底前完成。

  (二)太行山绿化与生态修复工程

  1、太行山绿化工程

  以“山区森林化”为目标,根据林州市区位特点,重点开展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结合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需要,以混交、多树种和乡土树种、彩化树种等进行植树造林,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等方式,营造一批功能完善的涵养林、防护林,增加山区森林面积,提升山区林木覆盖率。规划实施山区生态林工程共计2.71万hm2。其中营造林11800hm2,其中近期造林3680 hm2,中期造林3920 hm2,远期造林4200 hm2;封山育林5333.3 hm2,其中近期1466.7 hm2,中期1500 hm2,远期2366.7 hm2;飞播造林10000 hm2,其中中期4000 hm2,远期6000 hm2。

  2、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以林州市“三区两线”矿山生态修复为抓手,重点开展林州市14个矿区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其中近期开展完成生态修复矿区11个,长期治理3个。对现有矿山的塌方、滑坡、水土流失等进行治理与防治,同时通过对危岩卸载、客土回填、整体排水、挡墙修建等手段,为后期适应绿化植物营造适宜生长环境。根据山体自身条件及受损情况,对采石坑、不稳定山体边坡、废石堆等破损裸露山体采用工程修复和生物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山体植被。

  (三)通道生态廊道

  林州以构建“大交通 ”格局为目标,在保护好道路两侧现有森林和林木的前提下,坚持“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宽则宽”的原则,全面实施道路绿化提升工程。重点抓好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绿色长廊,使廊道网路建设与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规划新增通道防护林带面积1090.42 hm2,绿化里程579.13km,其中近期增加375.62km,中期增加119.62km,远期增加83.82km。

  (四)旅游重点项目

  1、露水河综合整治PPP项目,总投资2.3亿元,治理范围南起王相岩景区,北至南湾,整治长度共5km。

  2、苍溪花街项目,总投资4900万元,占地902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打造集艺术风情酒吧、旅馆、特色小吃、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文化步行街。

  3、万泉湖综合提成项目,总投资3.25亿元,项目包括玻璃栈道、淇奥民俗村、商陶里民俗提升、殷商主题文化风情小吃项目。

  (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采桑镇镇区北部,规划约2000亩地建设食品加工基地,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冷库仓储、综合服务中心、宿舍楼等,以及区域的污水处理厂、道路工程及配套管网、绿化工程、北部温室大棚。本项目功能建筑物总占地面积约268亩,总建筑面积192000m2。同时项目在北部建设300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其中100亩为智能温室大棚,200亩为普通温室大棚。2019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计划2020年底完成道路、污水处理厂、冷库等项目建设,2021年6月前完成近期全部项目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落实

  各相关工作部门和责任单位要分别做好合理分工,对照方案要求,积极应对各项指标考核,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进“两山”基地创建的合力机制。市目标督查机构要加强督导和监察,对责任不担当、工作推进不力的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对于情节严重的进行追责。

  (二)确保资金到位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实行绿色信贷政策,逐步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规模。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分类配套及投资政策,实现多渠道筹措市场化资金。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相关人才培育。

  (三)及时宣传推广

  林州“两山”基地建设关键在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拓宽宣传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举报、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作用,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两山”理论实践建设,加快形成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3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