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林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林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 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01-null-2023-00012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3-08
发文字号 林政文〔2023〕14号 发布日期 2023-03-22
有 效 性 有效
林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林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
发展规划的通知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3-03-22 16:37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

  现将《林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3月8日

  林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主要成效

  (二)“十三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三)“十四五”文旅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现状

  (四)发展目标

  (五)总体战略

  (六)营销策略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一核三板块五组团”

  (二)重点布局:“四红、两绿、一蓝、五乡村”

  四、重点任务

  (一)巩固“红绿”两色游基础

  1.加强红色教育旅游。

  2.提升山水度假游品质。

  (二)开发蓝天滑翔游,拓展绿色生态乡村游

  1.开发蓝色航空滑翔游

  2.拓展绿色生态乡村游

  (三)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强化规划引领、鼓励多元化品牌发展、推进特色文化融合等

  (四)全面升级旅游配套服务

  1.全面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建设

  2.创新以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建设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2.构建多层级互补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4.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5.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环境保障

  前  言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旅产业发展也相应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为指导林州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提升安林州市文化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奋力开创林州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林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林州市“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这是“十四五”时期林州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规划。规划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借势借力发展,紧紧抓住构建发展新格局、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助推林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进行统筹布局。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主要成效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努力构建具有林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林州文化大讲堂,组建市、镇、村三级“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队伍68支,组织文艺演出500余场,累计受益群众50万人次。打造了战鼓、书法、合唱、二胡、广场舞5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成24个文旅特色村。

  2.艺术创作生产成绩喜人。我市先后创作排演了新编历史豫剧《情系红旗渠》、《羊角岭》等戏剧作品,拍摄了影视剧《皂角树下 》、《飞回山沟是凤凰》等影视作品20余部。在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河南省戏剧大赛等赛事中荣获众多奖项。围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专题创作文艺作品12个、演出24场。豫剧《红旗渠》开创全省市级剧团大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先河。

  3.非遗传承保护成效明显。在省内率先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林州任村镇任村等4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4项,省级5项、市级1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

  4.文旅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千亿级产业,谋划实施文体中心、红旗渠提升续建工程等20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重点推进10个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扶持十大重点文化企业,有力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A级景区15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2处。

  5.旅游发展成绩喜人。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亿元。旅游收入每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2.48%、30.25%、16.07%、19.06%。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景区获评首批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省优秀智慧景区建设先进单位。林州市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34家单位成功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77座。不断扩大国内客源市场,填补了我市旅游在云南等中远端客源市场空白。

  (二)“十三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林州市文化旅游总体上存在发展潜力大而品牌效应不强,优质文化资源转化率低,碎片化、低端化、封闭化等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统一

  林州市是新型旅游城市,一产、二产比重大,三产易被忽视。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看作利民富民产业,是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而是被看作是投资大、投资期限长、见效慢,不富财政、不出政绩的产业,文旅产业未得到各级党委的足够重视,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重政策出台、轻落实到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提不上日程,存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文物景点保护管理和文化活动举办不关心经济效益,旅游宣传参与文化活动的营销较少。

  2.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灵活

  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牵涉部门多,主体不明确,有的是基层政府负责,有的是文保部门负责,有的是景区运营单位负责,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没有理顺,存在多头管理。在投资运营上,对其他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不够,市文旅集团受投资规模和精力的限制,难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促进业态快速发展壮大,本土其他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实力欠缺,市场竞争力较弱,运作项目能力较差,缺乏规模化、品牌化的知名品牌文化旅游企业。

  3.主打品牌不突出,带动效应差

  在开发重点上,是打文化牌还是打山水牌,是以红旗渠为为主还是以大峡谷为主体,长期犹豫不决,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不到位,城市文旅品牌形象较弱,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等景区未成为河南首选的旅游目的地。红旗渠核心文旅资源的引擎作用未得到充分释放,核心景区之间及与周边景区的互动效应未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核心引爆点。

  4.区域联动性差,形不成合力

  林州市市各类旅游资源丰富,集约化程度不高,区域合作与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各镇、各部门,各景区(点)各自为战,缺乏全市一盘棋,投资分散,特色、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整合提升不够。受空间距离、行政区划、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等原因,造成众多景区(点)之间的线路联动性差、产品组合没有串珠成链、联片成面,尚未真正形成联动性大、竞争力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5.文旅创新发展不足

  在文旅产品创新上,以观光产品为主,研学、休闲、度假、体验等产品开发不够,新产品、新业态、新空间不足,冬季旅游、夜间旅游产品匮乏,主要景区展示形式落后,缺乏沉浸式、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项目,发展活力不足。产品低端化,缺乏精品。在融合发展创新上,文化与旅游融合领域不宽、融合深度不足,切入点与突破口不多,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诗经文化、建安文化、红旗渠精神等特色文化内涵变为旅游体验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旅游与科技、体育、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较少。在营销创新上,宣传载体创新不够,推介手段单一,传播力量薄弱、影响力小。

  6.综合保障不到位

  在硬件服务方面,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旅游景点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周边环境治理等还存在问题,旅游标识、旅游集散接驳、旅游厕所、旅游超市、旅游安全设施等硬件服务有待提高,大部分酒店里没有摆放林州市旅游交通图和相关旅游资料、二维码,外地游客无法便捷获得相关信息。在管理服务方面,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科技手段、服务规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涉旅投诉、社会矛盾应急处理等综合执法和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在人才保障方面,缺乏优秀的策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对旅游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很少,没有建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再培训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体用地、资源配置、供给数量、队伍建设等方面难以跟上城镇化人口增长的需求。

  (三)“十四五”文旅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1.新阶段带来新机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升,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消费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面对逆全球经济化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主动做出战略调整,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国家更注重内需的提升与提质,国家政策效应、消费预期必将拉动国内消费的相应增长。林州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必将成为消费的重点。同时,消费环境和消费格局的调整与变化带来新效应。

  (3)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基建带来的新动能。十四五是开启现代化建设起步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旅发展新格局,必将推动文旅消费新需求。文化+旅游+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新的旅游产业链,将改变人们对旅行的全新体验。

  (4)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林州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林州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林州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5)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我市发展全域旅游带来新机遇。全域旅游使全国旅游发展摆脱了以景区开发为重点,以观光旅游为重心的旅游供给现状,旅游供给形态从原先的观光旅游单一的旅游逐渐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技术、自驾等多种旅游形态,与此旅游形态相对应,旅游空间形态也形成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除了传统景区这种空间形态之外,度假区、休闲街区、露营区、旅游小镇、旅游基地、旅游综合体、旅游购物区、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等多种空间形态层出不穷,为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满足创造了条件。

  (6)红色教育培训带新机遇。红色教育培训复苏势头强劲,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到来,红色教育培训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红色教育培训必将引领林州特色旅游。

  2.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导致全球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进而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调整。这些变数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文旅发展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2)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不可预测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活动暂停和经济衰退,将引发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各国采取旅行禁令、居家隔离、关闭工厂、封城以及封国等多种强硬措施,致使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陷入停摆,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等遭受重创,传统文旅产业受到较大影响。

  (3)旅游结构及方式的转变带来文旅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疫情下的居家式的生活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更多消费从线下走向线上,虚拟旅游、线上旅游、智慧旅游等将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旅游新业态,旅游结构和消费的变化,给文旅发展带来新挑战。

  (4)产业产品同质化明显、个性化打造不足,周边竞争更加激烈。林州的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吸引力不足,太行山水由于周边风光相似,各地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为我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很大麻烦。

  (5)经济实力与投资能力相对不足。受新冠疫情影响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保管控的多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缓,投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我市缺乏大型旅游投融资平台,企业融资难,给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带来较大制约。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市文旅大会精神,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发挥“红、绿、蓝”三色旅游优势,把红色研学、旅游度假、乡村旅游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一城三色旅游+”发展格局,提升旅游品质,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林州打造成“旅游胜地、培训高地、人气旺地、人居福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以协调为手段,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以绿色为基调,厚植旅游发展新优势;以开放为带动,拓展旅游市场新空间;以共享为目标,展现旅游产业新担当。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现状

  1、融合示范区概况

  林州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中段,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实现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一次又一次飞跃,综合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前10。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35项。林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在省文旅厅、安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旗渠研学、石板岩写生、民宿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红旗渠.石板岩是林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林州西部山区,海拔800—1736米,总面积89平方公里,这里是“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发祥地,是“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家乡,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是全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中国十大最美民居、最美乡村公路所在地,是绘画写生、休闲养生、研学度假、寻古探幽、漂流滑翔、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近年来,示范区依托优美山水风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石板民居,紧紧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兴镇、民生福镇四大目标,强基础、抓项目、促开放、求创新多措并举,结合“中国画谷”品牌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写生小镇、高端民宿小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融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概况

  依托本地特色,规划引领设计先行。结合林州文旅产业总体情况,紧盯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长远目标,几年来,先后投入3000万元,聘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设计院等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瞄准世界一流文旅融合区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包括《林州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详规》《林州市文旅融合示范区总体规划》在内的多项旅游规划,明确了旅游发展的路径,为全市旅游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研学产业。围绕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系统性改造升级研学基地,分层次推出研学线路,不断提升研学旅游开发水平,持续推动研学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完善研学载体。以红色教育培训为底色,凸显红旗渠劳动教育特色,突出精神信仰的思政教育主题,结合“红、绿、蓝”三色文旅教体融合品牌,着力构建以“山水林州·精神之城”为主体的国家级研学营地。将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览馆、任村镇盘龙山红色粮仓、临淇镇孙占元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庙荒村、止方村、魏家庄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纳入研学实践教学点,促进广大青少年在全域旅游新业态和研学新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二是丰富研学产品。实施“学校+营地+基地”全域实践育人,设计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的研学内容,丰富研学产品供给,满足不同人群差异化需求。在原有16条传统红色研学线路基础上,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岳飞纪念馆等周边教育基地相对接,开发爱国主义、经典红色、科普教育、历史文化四大课程线路,推进“研学+党史教育”“研学+传统文化”等多领域同步发展。开发红色主题度假、红色节事活动等类型的红色休闲产品,开展红旗渠研学“十个一”、红旗渠“饮水思源,耕读传家”多彩田园亲子实践、红色运动会等活动,深化红旗渠精神实践体验。三是打造研学品牌。加大乡村旅游线路规划,打造了“中国画谷”“渠畔风情”“印象淇淅”“遇见红旗渠”“乡野好时光”5条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准确把握青少年特点,推进管理、课程、线路、队伍、评价、服务、安全等“八个标准化”建设服务体系,建立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工作机制。成立红旗渠劳动教育学院,培养“教育+旅游”复合型人才,提高研学导师综合素养,打造标准化研学导师队伍。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提高课程开发、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全方位提升研学基地讲解员水平,培养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红色“五好导师”。

  依托山水资源,全面发展写生产业。产业发展守住“绿水青山”底线、生态优势变为“金山银山”已成为林州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一是打造写生品牌。充分发挥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优势,全力打造“中国画谷”写生品牌,先后建成了太行山美术馆、画家村、艺术街区、旅游民宿综合体等项目,投资8亿元打造“中国画谷”项目和写生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建设,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等200余家高等院校纷纷在此设立写生创作基地。目前,“中国画谷”线路被文旅部授予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完善配套设施。整合旅游、农业、住建、交通、文化等涉农资金,持续完善旅游民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在旅游集聚区、特色旅游民宿示范村实现“三通四建”,即通公交车、通网络、通快递,建游客中心、建购物场所、建停车场、建标牌标识。目前,已开通城乡旅游公交专线14条。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作为“打底工程”,推进整治行动向背街小巷延伸、向家庭庭院延伸、向路域环境延伸、向田间地头延伸。通过盘活老旧厂房、闲置学校,拆除残垣断壁、违章建筑,开展土地复垦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农民的卫生健康生活意识增强,维护和投身人居环境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提升。目前,已清理陈年垃圾堆(带)1.4万处,拆除残垣断壁2698处,整治坑塘、沟渠、乱搭乱建、墙体广告(牌)等6708处。四是提供要素保障。出台《关于支持旅游及民宿产业发展用地的意见》,从规划开始,全流程、全方位,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统筹整合资金资源投入,坚持财政奖励支持、部门项目投入、金融服务保障、招商引资、社会民间资本、林州在外成功人士、村集体和农民资产入股等多元投入、握指成拳集中发力。今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23万元。石板岩镇促进写生、研学、培训以及文化、纪念品超市、特色餐饮、商贸等衍生产品发展,带动周边居民就业2000人,2018年以来,年接待游客及写生学生300余万人次,旅游写生收入突破10亿元。

  依托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民宿产业。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成为时尚,林州市把民宿发展作为文旅转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抢抓“豫见非遗美宿河南”机遇,持续断擦亮叫响“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区域集群。制定《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困难群众收入双提升为目标,探索“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书屋”“民宿+民俗”“民宿+写生”“民宿+研学”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式,串点成线设计红色精神研学、乡村旅游体验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16条,着力打造太行大峡谷、红旗渠景区、西部休闲带3个旅游民宿发展集聚区,石板岩、任村、姚村、黄华、合涧、原康、临淇、五龙8个旅游民宿重点镇,培育50个旅游民宿特色村,形成地域特征鲜明、产业布局清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民宿集聚区。二是注重品质,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推行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标准,制定《林州市乡村旅游民宿质量要求和服务规范》,将民宿评定标准分为标准民宿、精品民宿和最美民宿三类,建立乡村民宿退出机制,促进民宿业健康规范品质化发展。目前三类民宿占比为6:3:1,即标准民宿约270家、精品民宿约150家、最美民宿50家。其中投资2亿元的马鞍垴村天空之境民宿、投资10亿元的遇见太行民宿小镇、投资2000余万元的临淇镇草庄村青芸山民宿、投资2000余万元的石板岩镇上坪村云述山居民宿等均为高端精品民宿。三是创新形式,建立长效利益联结。采取“公司+农户”“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营+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参与其中,既能入股分红,又能家门口就业。黄华镇庙荒村成立“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打造“渠畔人家”民宿村,实施“公司+农户”模式管理运营,带动农户增收,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民宿20余家,统一纳入旅游公司管理,165户村民直接从中受益。石板岩镇成立了民宿专业联合社,17个行政村通过该模式已盘活闲置资源价值5个多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民宿发展资金20多亿,带动2000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四)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

  (1)总体定位:红旗渠•石板岩文旅融合示范区

  (2)城市形象定位:三色林州,“三色”即红、绿、蓝。在主推“红旗渠精神”特色品牌的引领下,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游、乡村生态游、航空运动游、历史文化游、夜间消费游等。

  (3)分区文化旅游品牌:立足林州城市核心品牌,突出挖掘各区域文旅资源潜力,着力打造以城市综合文旅品牌为引领,以区域文化旅游子品牌为支撑的林州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2、总目标

  塑造“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幢一风景”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村镇名片。至2025年,在全市重点创建8个生态旅游示范镇,13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50个乡村民宿示范村,5个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镇),打造50家“红旗渠人家”高端精品民宿,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发展格局。重点将林州市采桑镇、合涧镇打造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将林州市高家台、庙荒村等13个村打造为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将林州市石板岩镇、黄华镇、任村镇。打造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镇)。

  3、分类目标

  (1)文化事业目标: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更加完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2)文化产业目标:至 2025 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30个;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园3个;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5个;文创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具有较大影响;文化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增速12%,占全市经济总量5%。

  (3)旅游经济目标:2024年完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十四五”末,全市年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800万人次,年均增12%以上;写生接待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探索衍生写生产业链条,产值突破10亿元;全市民宿突破1500家、接待床位达到30000张,打造“全省民宿发展第一市”;文旅产业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对社会综合贡献度超过10%,在国民经济中的引领和支柱作用更加凸显,由文旅产业“大市”向文旅产业“强市”转变。

  (五)总体战略

  1.文旅融合战略

  旅游是体,文化是魂,文旅融合具有天然耦合性,又有其规律性。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实现文化旅游互利共赢。要拓宽“大文化”理念,通过将旅游与农业、工业、教育、医疗、运动、地产等多“文化”产业的融合,将文化资源商品化、产业化,着重实现二者在价值链的融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及附加值,将静态的物质资源转化为可为人们所感受和体验的文化资本,实现林州从文旅资源大市向文旅强市跨越。

  2.区域联动战略

  以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三色林州”融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圈;努力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逐步从从边缘走向中心;强力推进豫北及周边地区深度融合,牢固豫北地区核心枢纽地位,加强与邯郸、长治、新乡、濮阳、鹤壁等城市区域联动,实现旅游特色互补、旅游线路对接、公共服务联网,汇聚合力辐射中原华北地区;将市镇村纳入全市文旅发展“一盘棋”,加强市镇村区域联动,以周边游、近郊游带动乡村发展。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与黄河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和大运河建设互相提振;梯度推进红旗渠水利文化、绿色生态游等品牌建设,其中,首推以“红旗渠”品牌先发优势带动南北太行区域差异化发展,促进红色市场联动、交通联动、产业布局联动,共同构建太行大峡谷世界级遗产地标。

  3.全域旅游战略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跳出传统旅游、小旅游格局,谋划现代旅游、大旅游发展格局。打破旅游景点区域限制,将全市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打破发展主体限制,各行业要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实现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推动建立全域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致力满足游客全需求,研判对接消费者全过程需求,大力推动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标准化服务,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4.提质升级战略

  围绕文旅融合城市品牌定位提质升级,突出“独特”“体验”“精品”的品牌特性,通过提升文旅融合认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率、强化策划创意能力,实现文旅发展的软、硬实力不断提升。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建设提质、旅游设施硬件完善、旅游管理服务升级、文旅产业精品打造,扩大旅游供给;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强力推进文旅发展政策、业态、营销和服务创新升级,增加特色精品产品、主题体验产品、高端定制产品等内容,发展更多精细化、差异化的高质量文旅产业;注重平台搭建,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全领域数字化,提高旅游消费便利化,带动关联服务业发展,推动旅游模式向个性化、时段化、一体化转变。

  5.科技驱动战略

  推动“互联网+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触发文化旅游产品形式、组织形态、发展渠道以及生态环境的重大变革,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提升产业效能;利用5G时代前沿科技,实现旅游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构建具有信息经济特色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形成发展新优势。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产业监控平台,建成全市旅游数据库;建立文旅大数据中心,对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的监控、预警和及时分流疏导,实现景区门票分时预约;加快A级景区5G、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提升景区常态化防疫管控的智慧化水平,保障疫情防控下旅游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推动文旅产业稳步发展。

  (六)营销策略

  在安林州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包装设计、IP形象注入、文创周边、跨界融合等,提高全市品牌文化附加值与服务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向精品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子品牌营销力,以定向营销推广、产品细分、品牌精准定位、产品投放等方式,增强子品牌的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林州美食、礼物、住宿、赛事、节庆等在省内外的产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对“三色林州”主品牌的支撑。

  1.打造城市核心IP品牌形象

  实施“IP引领”品牌整合营销策略,加强文旅融合顶层理念设计,将城市形象广泛融入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二次创业”,迸发文化内生活力。结合林州文旅发展的战略定位,围绕“三色林州”的总体形象,打造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推出“五个一”系列推广载体,即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 VI 系统、一组特色宣传品,具象化城市形象,形成宣传推广合力。

  2.强化IP共享推动产业联动

  围绕“三色林州” 的IP 形象,打造一系列产业和新生业态。推进 IP 共享,以备案授权的方式免费给各部门、各企业、各景区使用,鼓励将 IP 要素与“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密切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专栏1:  IP共享推动产业联动

1)IP元素与饮食结合,提升伊尹饮食、农耕饮食、特色小吃等餐饮产品形象,打造“三色”餐饮文化子品牌 。

2)IP元素与住宿结合,构建集酒店、民宿、营地于一体的特色住宿体系,打造“三色”住宿子品牌。

3)IP元素与交通结合,开通“三色”专线、车站宣传、特色交通卡等,推动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4)构建IP产业矩阵,围绕 IP 延伸故事、场景和主题,开发文创用品、夜游产品、“三色”旅游纪念品等,培育文旅产业品牌。

5)打造品质玩乐IP,通过活动组织,“三色”文化节等活动,形成景区、玩乐特色主题品牌。

        3.强化节事互动活化IP形象

  完善文旅互动体系,建立三级文旅节事体系,形成 3 大品牌节事、5 大重要赛事和7大特色节日的全民参与式旅游节庆氛围,活化城市形象。

  表 1: 林州节事活动策划表

能级

节事活动

月份

品牌节日

红旗渠通水节

4


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

8

重要赛事

国际滑翔、动力伞

2

        4.创新推广手段展现IP魅力

  要重视市场化运营,跳出门票经济,做好产业经济、品牌经济。加强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景区的管理效率。开展精准营销,从线上营销、线下营销、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到围绕全程对客服务建立一套营销体系。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一核三板块五组团”

  1.“一核”: 建设国际知名的红旗渠•石板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核心。

  2.“三板块”:建设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三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

  3.“五组团”: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地理空间相互衔接、资源优势融合互补的六大文化旅游组团。打造红色教育游组团;打造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组团;打造航空运动游组团;打造红色研学游组团;打造乡村生态游组团;

  (二)重点布局:“四红、两绿、一蓝、五乡村”

  1.“四红”:一是红旗渠景区提升;二是红旗渠指挥部旧址保护项目;三是红旗渠传承基地建设;四是太行山革命老区红色印记项目;

  2.“两绿”:一是太行大峡谷提升项目;二是万泉湖景区综合提升项目

  3.“一蓝”: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建设项目

  4.“五乡村”:一是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担子坡民宿改造项目;三是红旗渠畔慢生活休闲示范带;四是石板岩写生基地项目;五是石板岩镇漏子头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四、重点任务

  (一)巩固“红绿”两色游基础

  1.加强红色教育旅游。

  依托红旗渠工程遗存资源、红旗渠干部学院、红色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开发红色教育、党员艰苦朴素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类型红色教育旅游产品,引导林州红色经典旅游市场开发,强化红旗渠的区域形象,促进红旗渠精神文化进一步传播。二是红色休闲旅游。依托红旗渠节点工程和周边自然景观环境,结合现有发展基础和红色休闲需求,通过开发滨渠文化休闲、红色主题度假、红色节事活动等类型的红色休闲产品,丰富红色经典类旅游产品结构,展现红旗渠的时代性。

  1.红旗渠景区提升:主要包括红旗渠研学地、青年洞综合提升、红旗渠指挥部旧址修复、红旗渠传承基地等项目。

  2.红旗渠纪念馆景区提升项目(数字红旗渠项目):主要包括:数字演播厅、文化剧场、红旗渠文创展馆、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及室外水、电、道路等设施。

  3.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景区连接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项目位于任村镇露水河大桥西侧,占地面积约60亩,建设内容主要为:景区综合服务中心、游客中心、大型停车场,以及对杨耳庄至露水河大桥约3km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和提升。

  4.红旗渠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项目位于G234国道红旗渠纪念馆南侧,占地面积约29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停车场(含智慧停车场系统及汽车充电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一套及连接线道路,景观配套工程及绿化亮化等。

  5.红旗渠纪念馆夜间灯光实景演出项目:项目位于红旗渠纪念馆西北侧(任村镇井头村),是集合文、商、旅为一体的行浸式夜游,建设内容包含夜游演艺的灯光、音响、舞台、机械、互动装置及演艺道路两侧氛围景观亮化等,老馆装修布展、多媒体光影互动及配套给排水、供配电、消防改造等附属设施。

  6.红旗渠精神营地研学提升项目:项目位于红旗渠精神营地内。建设内容主要为:红旗渠精神主题展馆、安全教育馆、人工智能科技馆、四个手工坊、研学沉浸式主题乐园、自然科普馆、室外停车场、研学课程研发与省级、国家级研学营地品牌创建。

  7.红旗渠指挥部旧址保护项目:项目位于任村镇盘阳村,项目主体土建安装工程10000㎡,包括红旗渠建设指挥部、129师新一旅旧址、医院、抗日学校,东西券门、八角亭、灵泽王庙、盘阳剧院、历史古宅等建筑结构翻新,天桥渠水电站重新装修改造;供水消防电气设施设备采购;

  8.红旗渠传承基地:项目总占地400亩,项目总建筑面积28000.00㎡。

  9.太行山革命老区红色印记:项目位于任村镇任村村、西坡村和南丰村,建设内容包括修复保护任村古镇现存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冀南银行、德兴货栈;修复八路军129师办事处革命旧址,改造院落143户,生态停车场4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公厕6座,党史馆、村史馆共2座,古街民宿,硬化道路50000㎡及三村强弱电入地工程,配套监控、广播、通信、消防等配套设施。

  2.提升山水度假游品质。

  依托太行山“绝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地质地貌景观,以风景名胜区(林虑山)、森林公园(五龙洞)、自然保护区(万宝山)、地质公园(林虑山)、水利风景区(红旗渠)、湿地公园(淇淅河)等山地生态区为核心支撑,提升核心精品景区的国际化水平,创新旅游景区产品业态。以山地观光为主导,融合发展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研学实践的旅游产品,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复合型山地旅游胜地。

  1.太行大峡谷提升项目:主要包括高空秋千、高空漫步、玻璃滑道、水滑道、高空观景台等景区二次消费项目。

  2.太行大峡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7000平方米,增加智慧停车系统、标识系统,新建连接路5公里等。

  3、缫丝厂商业街改造项目:石板岩缫丝厂住宿、餐饮、娱乐、商业综合体30000平方米,建成石板岩镇高端文化休闲街区。

  4.高家台水库及露水河两岸村庄供给水项目:新建高家台水库、露水河沿岸村庄供水工程、排污及污水处理工程。

  5.锦上添花项目:项目位于迎宾大道西段林州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占地面积500亩。其中一期工程100亩,投资概算3.3亿。项目立足地域现有的非遗、民俗、美食、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包含文化艺术激活和演艺、品牌构建包装、网红互动和美陈装置、行为艺术制作、休闲游乐园、露营广场、飞盘广场、演出剧场等。

  6.石屋花开民宿项目:升级改造传统村落30家;新建69个高端民宿;安装两部360米观光电梯。项目一次规划分三期实施,开工时间从政府规划批复之日起,一期项目一年内竣工投入使用。

  7.宝冶民宿综合体项目:在石板岩三亩地村小壑村建设高档民宿。

  8.幽谷芝兰综合体项目:在石板岩村盖楼泉自然村建设部分民宿式酒店和旅居式酒店,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9.小东沟高端民宿群项目:结合石板民居特色对小东沟村整村改造,建设房间数量53间,用于高端艺术家接待。

  10.林州市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黄华神苑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项目位于林州市黄华神苑景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761㎡,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区休闲广场改造提升、觉仁寺(下寺)区域景观改造提升、旅游道路建设改造及相关辅助配套设施。其中,景区休闲广场改造面积1850㎡,包括大门口广场、上寺演绎广场等;觉仁寺(下寺)区域景观改造面积1262㎡,包括下寺旁演艺台、下寺展厅、下寺与中寺之间廊架、下寺旁换乘站等;旅游道路建设改造总计4458米(面积10649㎡),包括主环道路、沿河岸景观步道、沿路观光栈道、景观平台等配套设施。

  11.太行崖壁灯光秀项目:亮化山体,提升写生基地和民宿档次。

  12.万泉湖景区综合提升项目:主要包括:玻璃栈道、淇奥民俗村、商陶里民宿提升、殷商主题文化风情街—小吃街。(二)开发蓝天滑翔游,拓展绿色生态乡村游

  1、开发蓝天滑翔游。

  依托林州太行山良好的低空旅游自然条件,结合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市场需求,通过开发以滑翔伞飞行、动力伞飞行、三角翼飞行为主的滑翔飞行类,以空中览太行、空中瞰圣渠为主的直升机体验等类型的低空旅游产 品,引导林州低空旅游市场的开发,提升林州对国际特殊客源群体的吸引力, 扩大林州国际市场规模。以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特色小镇为支撑,重点建设直升机观光机场,成立飞行俱乐部,提高航油、通信、导航、气象等保障能力。积极开发航空工业旅游、航空文化展示、低空飞行体验、飞行俱乐部等休闲产品和观光体验、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等低空旅游体验产品,开发连接旅游景区、低空运动基地、特色小镇的低空旅游线路。打造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项目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东垴村、马鞍垴村和姚村镇寨底村。起飞场位于太行大峡谷东侧崖壁之上的东垴村南教场,海拔1280余米,面积16000平方米,可容纳近百名运动员同时起飞。降落场位于姚村镇寨地村观光大道南侧。2、拓展绿色生态乡村游。

  一是依托太行山的山水景观,以扶贫增收和乡村振兴为核心价值,发挥太行山地区乡村文化地方性、乡土性、娱乐性强的特点,融合燕赵民俗、地方风情等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旅游特色城镇和乡村旅游村落,形成参与性强、体验内容丰富和具有太行山地域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胜地。二是依托太行山独特的山地峡谷等地形地貌,开发建设森林、峡谷、山地、湿地等不同类型的山地运动基地,大力发展森林探险、森林体验、丛林野战、丛林徒步、汽车露营等新兴旅游产品。积极举办各类山地运动活动和山地体育比赛,创建太行山山地运动品牌。1.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由红旗渠集团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厂房 66000平米,综合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及配套道路、管网、景观绿化等2.担子坡民宿改造项目:位于黄华镇止方村的一个空心村,总占地约80亩,涉及35户农户,45座旧房屋。在保留担子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坚持以“看得见历史、找得到特色、记得住乡愁”为宗旨,将其打造为集古村民宿、休闲度假、禅修、文化艺术交流等于一体的特色民宿村。已经初步规划设计、前期勘察。

  3.红旗渠畔慢生活休闲示范带:依托红旗渠红色游,以打造特色文化镇为目标,全面推进黄华镇乡村振兴“一渠、两路、两园、六村”项目建设,以红旗渠一干渠沿线提升、休闲旅游通道建设、乡村旅游提升、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为主要内容,打造林州西部慢生活休闲体验区。4.石板岩写生基地:。1.车佛沟。写生基地总建筑面积:18800 ㎡;2.苍溪花街。项目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露水河河畔,占地面积11000㎡,总建筑面积12000㎡。5.石板岩民宿:石板岩镇马鞍脑蓝城天空之境项目通过对以马鞍脑村及附近区域进行有效开发建设,将其打造成为特色山居民宿。石板岩镇漏子头村旅游综合体项目:由安阳市八号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分2期投资完成。石板岩镇东垴坪村北塘旅游综合体项目:由河南豫满好实业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分2期投资完成。内容包括:温泉洗浴及村内所有院落的装修,停车场,公共设施的补充完善。

  (三)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依据市、镇、村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区域内特色旅游产业村镇发展的各类要素,纳入各地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规划。科学评估洪涝、山洪、地质等灾害风险,不得在上位规划确定的禁建区内建设和开发,严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红线,确保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开发建设过程中尊重并保护周边环境,保持乡村传统风貌,做到建筑形态、经营业态与周边生态协调统一。

  2、鼓励多元品牌发展。将创建特色旅游产业村镇纳入各级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工作,打造目的地式特色旅游产业村镇。鼓励优质特色旅游产业村镇品牌输出开发设计、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成熟经验。提升特色旅游产业村镇建设水平,鼓励镇对旅游产业村的规划设计给予一定额度补贴。依托现有村落尤其是特色村落进行活化利用,选取集中连片、禀赋较好的乡镇,重点推进特色旅游产业村镇发展。支持林州石板岩镇发展壮大提升美术产业,吸引国内外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此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着力打响“中国画谷”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民宿品牌,在林州市太行大峡谷等重点区域引导乡村民宿连点串线成片发展,打造“红旗渠人家”等精品民宿品牌。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推进乡村民宿集群化、连锁化、网络化发展,产生规模效益。

  3、推进特色文化融合。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丰富特色旅游产业村镇文化内涵。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特色,在全市重点发展主题化旅游特色产业村镇,培育文化创意、研学旅行、航空运动、健康养生等新业态。规划建设一批林州特色研学游高标准营地,推出研学精品线路,开发研学旅游精品课程,举办研学特色活动,做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鼓励设计师、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建立乡村“非遗工作坊”等,提升特色村落文化旅游内涵,推动特色文化遗产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引导多元化发展,推动与农业、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产业村镇。

  4、落实标准规范引领。旅游特色产业村镇应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房屋质量安全标准。要分类建立行业标准,开展等级评定活动,倒闭乡村产业主体提高品质,规范运营。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乡村民宿。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中,整合资源推动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盘活利用样板。

  5、加强人才培训引进。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培育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优秀民间艺人等,加大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力度,按相关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扶贫帮扶工作,引导文化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志愿者等深入村镇对接帮扶,带动文化、资本、产业下乡,在特色村镇定位、创意设计、发展思路、平台搭建、培育本土人才以及与全市文化旅游线路对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鼓励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精神营地等学校在村镇设立文化旅游实习实践基地。各镇(街道)应将旅游特色产业村镇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纳入乡村旅游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6、加强宣传强化营销。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文旅系列宣传。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融媒体等大众媒体合作,建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同频共振”的林州文化旅游全媒体传播矩阵,建立林州民宿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媒体特约评论员、文旅专家学者、网络写手等人员信息库。借助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红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宣传推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推广体系,让林州文化旅游亮点深入人心、广泛传播。

  (四)全面升级旅游服务配套

  1.全面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建设

  坚持林州全域旅游发展,在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向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六大需求挺进,促进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努力营造游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全域旅游环境,打造林州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1)提升品质。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要素提升品质。

  一是美食林州。第一,提升其餐饮服务管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对美食街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可定期对美食街商铺饭店的持证经营、卫生 情况、食材管理等方面进行抽查。第二,继续深挖示范区的特色美食。深入挖掘民间传统美食,推出金牌小吃,宣传美食文化,打造林州特色餐饮品牌;第三,在全市重点培育一批林州门餐饮“老字号”和知名特色菜品饭店。将餐厅与文化主题体验相结合,使安林州餐饮“老字号”成为林州美食行业的名片。第四,策划系列美食节庆。对临走最当地的品牌菜系、菜品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形成系列美食品牌节事活动,继续拓展美食节数量和种类,做到全域有节、全季有节。

  二是精品住宿。推进住宿企业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优化全市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品牌,提升高档酒店服务管理水平;多元化发展精品民宿、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酒店、公寓式酒店、乡村客栈、青年旅馆等住宿接待设施;结合自助游,大力推动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等建设;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区块链模式打造智慧酒店、快闪酒店。

  三是畅达交通。加快推进林州通列车、沿太行高速公路建设、安林旅游高速公路专线,构建综合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实现两核、市镇、景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化、均等化、智慧化、品质化、国际化发展。规划建设重点旅游环线,推动5A级景区实现一级及以上公路辐射,4A级景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辐射,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营造“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四是畅游林州。第一推出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从整体谋划好林州全域旅游发展,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和殷墟为龙头, 按照“以强带弱、以热带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南部旅游产业板块要以万泉湖淇淅河文化为主题,将钟华板栗园、柏尖山、天平山、洪谷山,研学营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贯起来,实现学习培训、研学、革命教育、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等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景区之间加强主题策划,探索自由结合。第二,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围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广大旅游企业(景区)充分利用林州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强与非遗传承群体的合作,规划设计运营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依托非遗体验基地、特色街区、传习中心(所)、工作室、工坊等场所空间,提供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服务,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带动非遗保护创新发展。

  2补齐短板。主要围绕购游基本要素,统一应用城市IP品牌标识、统一形象标识等方面补齐短板。

  乐购林州。大力支持创意产业发展,增加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计划,激发文旅新业态活力,推动互联网、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引进或培育高水平的文创团队,统一应用城市IP品牌标识,打造林州地域特色的“林州品牌”。加强对老字号文旅产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宣传,加大对文化旅游商品商标、专利的保护力度。精心研发“安林州礼物”,推出一批特色“三色林州”的文创产品,在机场、高铁车站、旅游咨询中心、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等地展示,进一步提升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购物店,购物店的装修设计主题与所在景区相符,优化购物环境,可邀请知名设计师,将精品旅游购物商店打造成网红打卡点。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建立文化旅游购物网络平台,促进文化旅游购物消费升级。

  娱乐林州。一是提升综合娱乐消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演艺娱乐业,提升文化旅游演艺节目水平。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节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综合消费。二是繁荣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打造集零售、餐饮、社交等于一体的精品夜市打卡线路;加强夜间游览管理力度,保障夜间游览及过夜游服务质量和游客安全。三是规划建设影视产业园。建成开放广益文旅考古小镇。

专栏12:六大特色产品品建设工程

1.美食林州。以林州大烩菜、面疙瘩汤、干菜等当地特产为核心,打造全域分布的特色美食点,形成全域特色美食地图。

2.精品住宿。打造一批像中州酒店、建通金圆酒店等标准化、星级大酒店。

3.畅达交通。一是推进安林旅游高速公路专线(安罗至沿太行高速公路)建设,提升市区至林州市景区连通。

4.畅游林州。

一是全市景区。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提升展陈水平,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加沉浸式旅游体验,开发文创产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二是太行大峡谷5A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推进红旗渠纪念馆提升、红旗渠指挥部旧址保护、红旗渠青年洞景区提升和红旗渠传承基地项目建设;整合林州市南部旅游资源,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是万泉湖争创5A级景区,柏尖山、争创4A级景区,

5.乐购林州。

“林州礼物”:红旗渠剪纸集、红旗渠纪念册、林州特色土特产等。

6.娱乐林州。

综合娱乐消费:鼓励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演艺场、酒吧、茶吧等休闲娱乐场所;

夜间经济:红旗渠。石板岩特色小镇为依托,打造创意文化不夜城,聘请各类“崔派”艺术、手工艺人、民间小食达人、原创设计师、驻唱歌手等进驻夜市,建设“夜游、夜娱、夜食、夜购”项目,举办美食节、音乐节、灯光秀、“崔派”艺术演唱节等夜游活动。

影视产业园:推出电视剧《红旗渠》等影视剧,打造具有林州特色的演艺节目。

     (3)融合发展。坚持以全时全域理念,打造特色,完善提升“吃住行游”四要素,补齐“购娱”要素,做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购有商品、娱有活动。

  一是提升集散咨询服务中心按照国家标准,突出林州特色,统一形象标识,“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个景区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完善景区内道路,设置行车导向系统、行人导向系统和旅游服务导向系统,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实现旅游服务功能从旅游景区向全域覆盖。

专栏13:12个景区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建设

重点提升林州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充分发挥作用,推进任村、姚村、河顺、横水等重点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林州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根据景区景点分布特点,推进红旗渠、柏尖山、万泉湖等。

        二是拓展游览空间。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拓展游览空间,将全市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通过丰富游览体验、延长游览时间、增加游 览项目等手段;增加个性化服务,创造多样旅游线 路产品体系,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三是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快景区智慧化建设,有助于科学引导游客游览,按照“限量、预约、错锋”的原则,全面落实景区流量控制制度,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一机预定、一码通行、一键支付等智慧化服务功能,保障良好的游览感受。

  (4)优化服务。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留恋度。充分利用临走市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提升旅游的价值实现、价值契合与价值提升;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制定实施景区门票淡季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整合全市各景区针对本地居民的旅游惠民政策,深度拓展本地游市场,完善“林州旅游一卡通”,用最优质的服务软化、融化游客;加大景区安全与卫生管理力度,做好公共卫生防疫工作,保障游览活动安全性。

  2.创新以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建设

  1)促进数字文旅发展提升优化文化和旅游智慧系统,到2025年完成全市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产业监控平台,建成全市旅游数据库;建立文旅大数据中心,对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的监控、预警、及时分流疏导和景区门票分时预约,实现旅游管理、产业监测、指挥调度“一张网”。

  2)构建数字文旅体系。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政务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各级目的地文旅资源,实现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处理一体化,推进旅游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全过程文旅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共享利用。

  3加强智慧平台管理。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出入境、客运、住宿、消费等涉旅数据和演艺、创作、公共服务、版权交易等涉文数据,推进部门、企业、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进游客消费和需求监测分析预测,提供决策参考。加强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智慧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

  4)推进智慧应用服务。培育一批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培育智慧文化旅游城市和目的地。加快A级景区5G、无线网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VR)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开发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开发林州全域旅游一卡通、“云上林州”手机客户端,推出“一部手机游林州”“听游林州”解说系统、实时信息推送,主要旅游区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景点介绍、虚拟旅游、旅游气象服务、地图导航、住宿推荐、餐饮推荐、购物推荐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逐步扩大旅游信息电子屏在全市主要酒店、景区、人流集中的车站等地的范围,在市区汽车站、重点景区及部分高 星级饭店等主要游客集中场所,投放电子触摸屏。

  5实施数字文创产业。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积极培育“文化+”新型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学游、红色游、民宿游、低空游等特色业态,积极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运用新技术发展旅游快闪直播间、夜游直播等新型旅游业态,推动互联网、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景区云上游、云上博物馆等线上旅游服务,全网全时推介林州文旅资源。创建智慧景区3个,推动4家智慧景区“升钻提级”,实现A级以上景区票务智慧化,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让文化说好“旅游话”,让旅游表达“有文化”。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1)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机制,建立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制度,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标准化。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激励机制,实施“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将红旗渠精神、”自强不息“的变革开放精神,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新模式。深化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改革,探索公共文化场馆新型管理模式。探索馆企合作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迭代,盘活文化场馆的综合价值,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和营销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不断释放文化活力。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机制,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营的新格局(有待商榷)。

  2.构建多层级互补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文博、文物、非遗、民俗等文化项目创新,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补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升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市文体中心,文化馆总分馆、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建设,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林州。实施林州博物馆扩容改造,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打造中国博物馆名城。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工程,建设标准化、生态化、景观化、人性化和创意化的林州厕所文化风貌。加快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实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交流提供支撑。

专栏15:  文化惠民相关项目

城市书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红旗渠研学营地项目、红旗渠传承基地项目。

        3.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倾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评选活动,持续扶持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特色品牌,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推进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市崔派艺术研究院“百场文化惠民演出”等文化等现有文化服务活动覆盖面,形成长效机制,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着力打造以“红色文艺轻骑兵”、“林州新春民俗文化展”、“林州文化大讲堂”、“321视听公益课堂”等为代表的林州精品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不断创新,提升活动举办水平,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4.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极探索分类建设和管理模式,专项管理、加大投入。结合“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基层乡镇和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建成一批功能丰富、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完善乡村文化发展管理制度,鼓励村干部、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催生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档次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丰富农民生活,推进“艺术乡村”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村史馆、农民文化公园等各类文化主题空间,举办特色活动,重点推进3个国家级非遗地区,建立非遗传习所,借助非遗技艺等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推进乡村艺术普及,鼓励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在乡村开设文化工作室,占领农村舆论阵地。

  5.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

  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整合市、镇、村公共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库,优化资源结构。推进公共文化平台化建设,依托现有平台,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网络平台,同步利用“一部手机游林州”软件项目,群众通过扫码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拓展信息获取、预定支付的手机端功能,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使文化消费在网络平台得到实现。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特色节事庆典、观看文艺演出等,对购物、餐饮、交通等相关消费形成带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文化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建立定期例会调度制度,统筹协调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镇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相应机制,抓好工作落实。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林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形成全社会发展文化旅游的强大合力。

  2.创新管理体制

  建立市负责、镇落实的旅游发展领导体制,研究协调“文旅强市”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各行业、各部门联动共抓文化旅游。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加强重点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集团化、市场化运作方向,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红旗渠集团,整合我市优势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景区景点的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提升景区的品质和运营水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3.搭建区域发展平台

  (1)推进林州文旅创新发展。纳入全市文旅发展“一盘棋”,加强各镇、村区域联动,以周边游、近郊游带动乡村发展。加强产业链合作、文化创意IP协同共振、文旅消费辐射拉动,创新林州文旅合作共赢发展。

  (2)组织景区“结盟”联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开放合作,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迎客入安”。积极推动“三色林州”融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圈;努力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水太行旅游联盟、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南水北调中线“5+13”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八大古都城市、黄河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和大运河建设等旅游联盟的优势资源,与京津冀和周边地市、高铁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深挖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大主要市场潜力,跟进上海、山东、内蒙古和湖北四大新兴市场,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大区域、大旅游、大营销” 的新观念,实现景区间“结盟”,在旅游道路、信息、公共交通、宣传推介等方面实行互通、互联、互惠,相互开放和共享旅游市场,联合推出特色主题活动、精品住宿、联票 优惠等活动,定期组织人才队伍的跨区域流动培养,共同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3)开拓境外高端客源市场。以成功打开韩国旅游市场为模板,以“X 国万人游林州”、“国际汉字大会”、《汉字》国际巡展、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因地制宜地建立林州旅游促销合作机构,构建安林州旅游的国际营销网络,逐渐打开东南亚、港澳台的入境游市场。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加大对韩国、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德国等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积极邀请该地区旅行商到林州洽谈合作。持续举办“韩国万人游林州”等系列活动,提升林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政策保障

  1、保障用地用房。遵循集约高效的原则,优化要素配置,适当增加特色保护类乡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政策指引,积极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支持企业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文化旅游经营活动,鼓励长期经营的项目先租后让方式使用土地。村庄规划中可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等必须在村庄建设边界外进行的少量配套设施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应依法落实占补平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项目申报,加快示范镇游客中心、公共停车场、停车场、旅游公厕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建立便捷的外部和内部交通系统,强化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对于发展成熟的特色村镇,纳入市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开通旅游公交站点,衔接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特色产业村镇的文化旅游价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自然资源、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3、加强金融支持。优化乡村旅游投融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相关部门搭建旅游企业与旅游单位的联合平台,鼓励金融单位积极为示范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撑,最大限度满足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需求。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针对乡镇特色产业项目的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涌入,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渠道。支持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按照“分步实施、面上发动、以点带面、打造样板”的思路,积极构建起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本投入机制。政府以委托、特许经营、基金等方式支持,市场开发、招聘专业公司市场化运营,多元参与示范镇建设和运营。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文旅产业政策,明确全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任务,并将全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各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全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以建设国际知名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明确文旅产业招商的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对我市文旅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完善,补齐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短板,培育构建完善文旅产业链条。鼓励文旅企业对现有文旅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创新,开发延伸产业链产品,拓展企业服务内容,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倡导以商引商理念,发挥龙头文旅企业品牌、资产、营销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运用专业化招商策略,引进一批符合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5、推动文旅人才保障

  (1)提升人才管理水平。把文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培训和人才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人员聘用、管理制度、文化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和晋升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点培养与引进市外战略力量相结合,鼓励文旅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逐步构建起制度规划化、人员专业化、队伍多样化的文旅服务人才体系。

  (2)建立文旅培训平台。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与市内相关院校合作,扩大旅游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旅游职业教育水平,推进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旅行社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采取订单培训、网络培训、现场实训、挂职交流、技能大赛、老艺人带学生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五支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旅游强市”提供人才保障。

  (3)构建文旅发展智库。推进校企合作,搭建智库平台,建立市级文旅融合发展专家智库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林州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林州文化旅游青年讲师团等服务平台,对林州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精心研究、定期交流,坚持专业主导、多方协商,做好项目策划评估,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合力,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6、鼓励社会参与

  各镇(街道)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导外出乡贤和创业者返乡创业,引进知名文旅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旅游特色产业村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满足公务活动举办条件的旅游特色产业村镇安排住宿、餐饮、会务等服务事项。鼓励城镇居民等通过租赁产权明晰的闲置宅基地房屋、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展乡村民宿经营。鼓励各镇(街道)成立乡村旅游民宿协会分会等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信息咨询、产品推广、培训交流等专业服务功能,制订行业标准及公约,加强行业自我管理与监督。

  (三)环境保障

  1.完善提升监管治理

  加强市场监管治理,建立和完善旅游目的地预警制度、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反馈制度,积极运用文化旅游市场举报平台、 林州市长热线12345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咨询中心等多种手段,打造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的涉旅投诉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市场治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监管治理主要内容,继续深化“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打造“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继续大力推进“一次办”“网上办”“电子证照应用”“秒批”等便民措施,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0%以下,即办事项(一日之内办结)占所有审批事项80%以上,“秒批”事项(高频低风险事项)占所有审批事项30%以上,证照100%电子化;继续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建立跨界的综合监管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治理效率,引导完善文化旅游市场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探索完善旅行社、导游的退出机制。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建立行业检查、旅游监督员巡查、游客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旅游监督机制,引导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将旅游企业诚信状况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旅游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红黑名单,分别与处罚信息、表彰信息、分级管理、警示名单及经营异常目录等内容挂钩,逐步构成文化市场信用管理平台,实现与诚信网、商事主体信息登记簿的信息共享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