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全回忆当年的修渠生活
1960年2月到1969年9月,红旗渠修了10年,他在渠上干了10年;从办公室打字员到办公室主任,最后成了总指挥部副指挥长,他见证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他就是王文全,今年82岁,合涧镇三阳村人。近日,记者在市区一所普通的住宅小区采访了王文全老人。(接上期)
吴祖太印象
原阳人吴祖太为修建红旗渠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设计的空心坝、王家庄隧洞等早已成了红旗渠的标志性工程。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技术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他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从不叫一声苦。
在王文全的印象中,吴祖太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琢磨的人。有一年春节,吴祖太专门跑到三门峡参观学习。空心坝的设计理念,就是他参观三门峡黄河大坝后得出的灵感。
1960年3月,吴祖太发现山西省王家庄隧洞有几处裂缝,当即和民工研究防险办法。为保证施工安全,他把原来设计的“单孔洞”改为“双孔洞”,人们通俗地称为“裤衩洞”。这种设计既能缩小洞顶跨度,又能确保隧洞更加坚固。
“王家庄隧洞洞顶一直掉土,存在安全隐患。3月28日那天,吴祖太和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在前面,先进洞内察看险情。我吃过饭放下碗,和田永昌一块往洞内走去。半路上,田永昌碰到一个熟人,说了一会儿话。刚到洞口,有个人拦住我们,说出事了出事了!吴祖太和李茂德两个人就这样牺牲了,我和田永昌与死神擦肩而过。”王文全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林州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吴祖太,他是咱们的功臣。”王文全说道。
通水庆典背后那些事儿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举行通水庆典仪式。桀骜不驯的漳河水顺着红旗渠乖乖地流进了林县,数万人在现场见证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渠水哗哗地流着,人们欢快地笑着、跳着,许多经典的照片定格了那个瞬间。
但是,作为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王文全,却并没有出现在庆典现场。
“那天,我在总指挥部所在地姚村公社坟头村值班。通水前,回山角渠段决了一个口子,好几十米,赶紧组织人进行了抢修,才确保了通水庆典如期举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情况,当时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通水庆典现场。”王文全回忆道。
1966年4月22日,红旗渠3条干渠在红英汇流举行竣工庆典仪式。这次,王文全也没有在庆典现场。
当时,他听从领导安排,坐汽车赶到三省交界处的河口村,背着一台步话机,沿渠线观测水流情况。走一段,就要给指挥部报告水流到哪里了,水量是多少。
王文全介绍,红旗渠水从渠首流到合涧红英汇流处,需要三天时间。这期间,领导要随时掌握渠水的流量情况。他就得跟着渠水走,坐车走一段路,再上到渠岸上步行一段。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看着渠水顺利通过了桃园渡槽,才算完成了任务。
工地上的各种制度
谈起红旗渠工地上的各种制度,王文全说道:“一开始,也就是1960年前半年,制度还不太健全。后来,各种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并且是越来越严。”
有几件事,王文全印象很深。一件事是王家庄村东一个叫白杨坡的地方,第一期工程试水时,一下子冲毁了100多米渠段。查找原因,主要是河顺公社施工时,提出“要想快,大个摆”,石头太大导致坐浆不实。吸取这一教训,指挥部制定了石料标准,要求每块石头重量在二三十斤。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时,指挥长马有金对那段渠线还不放心,专门安置我到那里盯着。”王文全补充道。
另一件事是放炮问题。一开始,放炮震坏了山西平顺老百姓的房子,惊跑了老百姓的牛羊,当地群众意见很大。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工地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制度,要求各分指挥部定点定时点炮。
在渠上干了10年,最后,王文全被评为红旗渠乙等劳模。“一开始我被评为特等劳模,后来不知怎样就成了乙等劳模。只是个荣誉,说明咱出了力就行了,也不用看得太重。”王文全淡淡地说。(陈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