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三峪
文 峪
文峪位于五龙镇北部。此地原名“瓮峪”,因其地形似“瓮”得名。别看“瓮”字笔画较多,当地百姓还沾过它的大光哩!
上世纪40年代,日寇侵入我市,好多村庄都深受其害,而瓮峪却幸免于难。当时日军驻扎在距瓮峪15里的临淇吕庄,有一次外出扫荡,到了瓮峪村北的出山口,指挥官见山谷内村庄周围全是高山,便向翻译询问地名,翻译回答说叫瓮峪,并讲了中国成语“瓮中捉鳖”的典故。日寇怕中了埋伏,几次到此都没敢进村。
现改名“文峪”后,写起来虽然方便了许多,含义也不错,但当地的地形特点及历史典故,却从地名中消失了。
桑 峪
桑峪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此地曾名“哭丧沟”“丧峪”。名称源自一个历史故事。
隋朝末年,山东人高士达、窦建德带一支农民起义军来到我市五龙镇一带,首领高士达驻东城(今城峪村),大将窦建德驻西将(今西蒋村)。公元616年,隋王朝派太仆卿杨义臣领兵讨高。因双方兵力悬殊太大,窦建德建议避开敌军锋芒,采取机动灵活战术伺机出击。高士达不听劝告,亲自在城峪西北布下三个兵阵,诱敌深入,结果打了个胜仗。
几天后,正值高军摆酒庆功之际,隋兵又突然卷土重来,三个阵地全部失守。这些地方就是现在的“前石阵”“中石阵”“后西阵”三村(原名失阵)。首领高士达当场战死。
窦建德闻讯大惊,急忙带兵增援,指使部下抬着高士达尸体边战边退。经“抬灵关”(现地名)“哭丧沟”(将士至此才顾得上哭泣,现改名桑峪村)“千人泉”(今村名,传说义军至此人困马乏,曾在此饮泉水解渴),又前行至今花营村方才扎下营寨,将高士达尸体葬于东边不远处的淇河东岸,即今鹤壁市将军墓村。
“哭丧沟”地名传出后,当地居民嫌“哭”字不雅,遂将地名改称“丧峪”。后来,又觉得“丧”字也不吉祥,最终,取谐音字改成“桑峪”。
七 峪
七峪位于五龙镇东南部。此地原称“漆峪”,因过去这里山坡间长有许多漆树,居民以熬制油漆谋生得名。后简写为“七峪”。论说,现在的地名写起来倒是省力多了,不过,总觉得地名的味道变了,很易让人猜想,此地可能是七道山谷。
依山傍水的七峪武氏庄园闻名全市,是一座颇具林州地方特色的清代建筑群。2014年7月26日,七峪武氏庄园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