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券楼 钟楼 关帝庙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10-10 09:50  文章来源:市新闻中心
分享:

  明代王思任《谒午门关帝庙有纪》诗中写道:“只把人中提万国,大明先谒正阳门。”老百姓们更有歌谣唱道:“灵签第一推关帝,更去前门洞里求。”
  北京城有九门十庙之说,除德胜门、安定门外,其余各门均供奉关帝。其中正阳门关帝庙香火最盛,可惜已于1967年被拆除。在我市,任村南券门里西侧也有一座关帝庙,至今香火极盛。
  任村南券关帝庙,坐西朝东,前庑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南北长7.59米,东西宽7.09米。单檐悬山顶,五脊六兽,覆以黄绿琉璃瓦。殿基台以青石垒砌,檐柱下施鼓形、覆莲瓣式磉礅柱础。柱顶置丁字形平、立板枋,枋上置三踩斗拱。拜殿与后殿相接处嵌砌隔扇门窗。拜殿内部呈卷棚式顶,后殿是抬梁式四架椽。拜殿、后殿的前坡却作一坡流水,正脊两头的大吻上部却反朝外向,显系近代工匠修葺的随意性。中间两檐柱前面阳刻楷书楹联,右为:“万古英灵汉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左为:“千秋俎豆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四柱上都俱阴线刻一仙人,下部为一麒麟。左右两山墙各砌一八角花格窗。殿内中塑关帝,左侍关平,右立周仓。
  关帝庙南边的南券东西长12.3米,南北宽9.68米,至券上台4.61米,券洞拱高2.50米,跨径3.82米。券额两面中饰吞水兽与两条升龙。券台上四边置望柱栏板,栏板上刻有孝行及戏剧人物故事、瑞草图案。台上原有供奉南顶奶奶的三间庙宇,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备极殊丽,惜于1968年拆除。1984年原址新建庙宇三间。在东券腿北面嵌砌一碑刻,上记任村“乃地灵人杰聚贵之地,先于正德十有一年(1516年),起立集场,招募客商,至今往来不绝……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正月吉旦重新建造。上祝皇图永固,下聚各家咸宁”。
  关帝庙与券之间有一钟楼,南北宽2.9米,东西长4.16米,檐高5.85米悬山顶,下为过洞,上为券窗,楼上开南门。原有一高1.2米铁钟,毁于20世纪50年代。券门西院有三教堂。南券东还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建的拐角戏楼,1968年拆除。
  据说清代乾隆以前钟楼是报时的,白天在正午鸣钟,夜间则报五个更次。乾隆以后改为只在夜间报更两次。第一次是“定更”(晚七时),第二次是报“子正”,叫做“亮鼓”(原来也应当有鼓楼)。击打时,先慢打十八下,稍快十八下,再快打十八下,当时人流传“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几句话。
  《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也。关羽早期跟随刘备讨伐黄巾军,与刘、张恩若兄弟。镇守下邳时,城破,被迫归降曹操。后助曹操解白马之围,斩颜良、文丑,拜汉寿亭侯。官渡之战时再次投奔刘备,与孙权于赤壁共破曹军。刘备取西川时,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随后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曹魏根基动摇,不料荆州后方受到东吴都督吕蒙偷袭,在孙、曹双方夹击下,关羽最终战败被杀,终年五十八岁,死后追封壮缪侯。
  明代创作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亦实亦虚,大力把关羽神化,使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圣。“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三教尽皈依”“九州隆享祀”。就这样,关羽成了忠义仁勇的化身,降除妖魔的天神,儒、释、道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崇奉的神祇。
  祭祀关羽的建筑除了武圣庙、关帝庙,还有商业会馆、财神庙等,原因是关羽还被视为财神或护财神。明代中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各地物资交流逐渐增大,商人们在商业繁荣之地大兴土木,建起商业会馆。商业会馆是商贾为 “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崇忠义”而集资兴建的商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他们认为关公所具有的“重诺守信”是商业信条的必然财富效应。作为传播民间文化的产物,关帝庙有着宣传历史、传播民间文化的作用,与其他寺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据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书中说,林县也有4处山西会馆,有县城南关、合涧、姚村、临淇,这些会馆建筑均有关帝庙、转殿(或奶奶庙、南顶庙)、戏楼、钟鼓楼及其它房屋。由此推断,任村当时是林县六大集镇之一,位处三省通衢的商贸交流中心,虽暂还未发现石刻有关会馆的明确记载,但这里的关帝庙、钟楼、戏楼与券楼,却是与其它会馆建筑布局如出一辙,也应是与山西或河北商人有关的一处规模壮观的商贸会馆场所。
  任村自明代设集兴商。古代除农历五月外,月月有庙会,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庙会中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因关帝还被奉为“农神”,所以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做好准备,同时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关帝庙成为潜移默化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殿堂。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勇于保家卫国的教育。当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肯定和对关公的认同,去弥合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分歧。
  历史悠久的关公信仰及其纪念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历史的物质化凝结,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中国传统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