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
时令渐入深秋,每年此时我都会想起家乡的柿树,尤其是儿时满山遍野挂满“红旗”“灯笼”的柿树景象。
我的家乡在林州市太行余脉的山中,植被茂盛,其中不乏核桃、柿、杏、桃等果树。柿树不算最多,但留给我的印象却极深。柿树很普通,除了极为寒冷的地区,都适合它的生长,也不要求土地肥沃,在山冈、地边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柿树是由软枣树嫁接而来。这种软枣树和枣树并无关联,其叶与柿树叶基本相同,略小;其果子也是柿子形状,但却小许多,大概有山楂大小。柿树一旦嫁接成活,便无需浇水、施肥,且能够抵御酷暑严寒、抗争风霜干旱,在与大自然顽强的搏斗中茁壮成长。
春季,万物复苏,柿树枝上渐渐地长出嫩芽,转眼间就绿树成荫。在不经意间,叶片的腋芽处又冒出了一朵朵花蕾,一个个小柿子便诞生了。夏季,柿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的柿树林下是村民和孩童避暑的胜地。村民在烈日下劳作之余,躺在这“巨型遮阳伞”下,望着那绿油油的叶子,闻着黄白色的柿花香,心旷神怡,劳作之倦顿时全消;孩童们在柿树下玩得最为开心,一会儿在树上捉迷藏、捕知了,一会儿又在柿树底下乘凉、嬉耍,玩到忘时忘食。
金秋时节,是柿树最为出彩的季节。柿树上的柿子由青色先变成黄色,一个个黄灿灿的柿子把树枝压得低垂,然后由黄色又逐渐变成红色。熟透的柿子已经变得软和,摘下来吃上一口,便满嘴的甜蜜。那红嫩嫩的果肉和甜甜的味道,真的能够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在这收获的季节,无论自然熟透的红柿,还是用温水醂成的脆柿,可都是最受欢迎的“时令水果”。这个时节,柿树上一片片红柿叶在秋风中摇曳,犹如一面面“红旗”招展;一串串红柿子,像盏盏红红的“灯笼”,悬挂在柿树线条优美的枝头。柿叶和柿子相配衬,“红旗”和“灯笼”相辉映,分外俏丽,成为故乡秋季最美的景象。
冬季来临,茂盛的树叶落下,显露出树干粗壮挺拔,树枝曲折虬延,树姿婆娑秀美;树干树枝上开裂的皱褶好似神功雕刻。大雪之后,树干树枝上白雪残存,曲曲折折的树枝黑白相间,在给人们呈现美景的同时,更显示出坚毅的风骨。
柿树还是给人们补充食物的“历史功臣”。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由于山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柿子加工出来的“柿饼”“炒面”就成为村民们口粮的必要补充,当时有“柿子半年粮”之说。听奶奶讲过,旧社会灾荒年份,“柿饼”“炒面”不仅能够让山区人家充饥保命,而且还能够接济那些在平地生活、口粮不够且没有柿树的亲戚。那时候那些在平地居住的人是多么羡慕山里人啊!
柿子还富有保健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柿乃脾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咳、止血之功效。”这也得到现代医学的确认。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再也不用拿柿子补充基本口粮了,山里的柿树渐渐少了。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乡的老年人由于体力及柿子相对价值不高的原因,采摘、加工柿子的人家越来越少,而留在大自然中的柿子,却成为人们赏秋的一大美景。人们在赏秋中品尝柿子,既保健又有乐趣。深秋时节,分布山野地头的柿树,把乡村的秋季点缀得分外妖娆,美不胜收,游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总是流连忘返……
多年来,每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到柿子丰收曾经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它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往年柿子熟了的时候,我都会回到家乡拍秋,把柿树的美姿、柿子的靓丽,定格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今年远离家乡,无法回去,但心中的思念和牵挂更甚,久久难以游离,故写此文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