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州市原康镇,有这样一座山,刹古钟悠,游人如织;有这样一座山,日出奇观,雾若蜃楼;有这样一座山,红叶灼灼,层林尽染。它就是镶嵌在太行山间的璀璨明珠——柏尖山,人们誉之为“太行奇境”。
柏尖山寺是柏尖山的根。寺庙建于海拔近千米的柏尖峰顶,三面绝壁,形如瓶状,周边砌有百米高的围墙,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奇特景观。古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明碑记载:伏羲时即有此庙,因此人称“神州初庙”。整个建筑群独具匠心:中轴线与伏羲八卦方位严格对应,内部结构也与八卦高度融合。庙宇不见主梁,采用石板砌顶、逐层收紧的穹顶结构。内饰呈完整的八卦图形,由下而上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象,充分体现了伏羲所创八卦的宇宙观。
柏尖山看日出确是奇观,它可以跟海上看日出相媲美。海上看日出是一种动的呈现: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赤轮乍起,把万顷波涛熔成金箔,使人心潮澎湃,胸怀无垠。而柏尖山看日出却是一种静的升华:整个过程安祥宁静,听得见心灵在山巅跳动,看得思绪在云端飞翔,一切都是那么高昂向上。在秋高气爽季节,拂晓时分,你站在柏尖山观景台,向东眺望,会看见灰蓝色的天幕上,启明星在闪烁。深褐色的千山万壑,在朦胧中起起伏伏。一切还在睡眠,万籁俱寂。渐渐地,东方泛起蟹壳青,接着染成一抹鱼肚白,由鱼肚白变成淡黄,由淡黄变成橘红。此刻,群山屏住了呼吸,万木寂静收暝,红霞慢慢碎开,金光一道一道射出。太阳像羞涩的少女,探出少半个笑脸,遮遮掩掩,欲上又止。它一点一点地挣脱晨露的粘连,终于跃上了山梁。瞬间,山峰披上了金纱,梯田镶上了金边,树叶泛出了金光,小鸟迎着朝阳跃上峰顶,老农踏着朝阳奔向田野……万物在金色的光亮中欣欣然起来。这就是人们常道的“柏尖染金”吧!
柏尖山的云雾缥缈神秘,如梦如幻,像山市蜃楼。在夏天,雨后初霁,站在原康川面,远望柏尖山麓,只见雾气像轻松的棉絮,一团一团地从沟底、从山脚,向上飘浮升腾。不一会儿,给山腰缠上了轻纱,给树木润上了雪白。云雾愈飘愈烈,愈聚愈浓,时而将整座山峦吞没,时而将峰顶化作孤岛。柏尖山寺耸立云端,与蔚蓝的天际相接。古庙寺檐,时隐时现,像天上宫阙,美得不可方物。
这时,如果你登临柏尖山顶,仿佛置身于缥缈恍惚的仙境。近处的沟沟壑壑,云雾翻滚,向上涌动;远处的层层山峦,轻纱飘舞,姿态万千;那些隐隐约约的村庄田野,时红时绿,变幻莫测。忽然,一团浓雾飘来,把你裹得严严实实,让你视线全无。雾随风动,人随雾行。忍不住伸手捕捉一片白云,那轻轻的湿润却从手缝儿溜走。但你会感觉到,山中的云雾不像城市的雾霾,厚重压抑,而是那么轻柔,那么光滑,那么洁净。
柏尖山的红叶,光彩灿灿,美不胜收。霜降前后,山上的黄栌林便开始了一场盛大的换装仪式。原本翠绿的叶片,渐渐被秋墨涂染。从浅红到深红,从淡粉到绛紫,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紫的如藤萝。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交相辉映,把柏尖山染得彤红。在这个季节,你如果去柏尖山,沿着山间小路往上走,两旁的黄栌林像一幅流动的画卷,会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树树红叶,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在枝头跳跃闪烁。一片片红叶又像一个个小小的世界,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情思。你随手摘下几片红叶仔细观察,会发现那形状是各异的:有的像手掌,有的像爱心,有的像小扇子;那叶片的红是渐变的:叶片边缘是夺目的朱红,叶片中心是深沉的绛红,而靠近叶脉的地方,则还保留着一丝淡淡的橙红。
柏尖红叶虽没香山红叶闻名,但它的艳丽丝毫不比香山红叶逊色。相比之下,柏尖红叶比香山红叶风骨更硬朗。香山红叶是人工栽培,而柏尖红叶则是自然繁衍,富含韧性。无论沟底还是山脊,无论草丛还是沙窝,甚至岩石缝里,它都能顽强生长。香山红叶比较整齐见方,而柏尖红叶却是参差错落,高矮不齐。正是这个特征,使得柏尖红叶红得更充实,更有层次,充满立体感。
柏尖山的美,在于它的根,在于它的色,更在于它的奇。所以有人云:节假旅游哪里去?太行奇境柏尖山!
作者:元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