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海拾贝·关隘——鲁班豁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9-26 09:31  文章来源:市新闻中心
分享:

 

  明万历林县知县张应登在其所写《林县险要图记》中记述:“此林县西山之险要也。险隘处所均属太行之支节。其北由百余里而入,有马塔口、虹梯关,迤南则为蚁尖寨,寨之南为鲁班豁,又南则有断金桥、风门口、东峻阪、崔八口、关墙岭,距邑七十余里而上。”
  而清顺治林县志中记载,鲁班门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山相去五十步,其中缺然如门,峰势俊巧,若班所作”。《水经注》曰:“仓谷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经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由此可知,鲁班豁,亦称为鲁班门。那么,此豁究竟是什么样?此豁又起什么作用?
  为解开疑问,近日,记者一行从市区出发,经红旗渠大道至红旗渠岸,后蜿蜒向北而行,在渠边的一个小村落——石楼村停了下来。这里便是通往鲁班豁的起点。从山脚望去,太行山巅有一“U”形巨豁,形似城门倒立,状若神工凿造,这就是鲁班豁。我们沿着一条已被磨得光滑的石板小道,开始了鲁班豁的登山之旅。当地人介绍,鲁班豁曾是太行大峡谷中石板岩人进出山的交通要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板岩乡的村民们用一根细细的扁担挑着家乡的山货翻过这大大的豁口去往他乡售卖。到了七十年代,林县人民打通了太行山隧道,从这条道走的人便少了。
  山里的小道如S形弯道一般,近日秋雨绵绵,两边树木郁郁葱葱,遍地开满野花。在石楼村西约两里处,山道边有一小庙,由几块石板叠就,十分简陋。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此庙为附近一些村民自己搭建。庙前有一石碑,碑上题写“五圣祠”,落款为“大清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据了解,“五圣”是指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
  离开小庙,沿着青石铺就的小道向上攀行约两里许,旁边立有一座“山神庙”,有一大一小两处庙堂,红石为基,青瓦覆顶,砖木结构。庙前数块石碑,因历经岁月风雨侵蚀,碑文大多已脱落,难以辨识。其中一石碑为乾隆年间所立,碑中记载:“隆虑山鲁班门,天造地设一巨豁也……以往来于其途者前呼后应、趾接踵摩,不可以数计。”
  过此庙继续攀行数里,来到鲁班豁下的关帝庙,此庙是山上村民为镇守鲁班豁而建,可见林县人对此山道、此豁门的重视。关帝庙始建于清朝时期,重建于1996年。记者一路攀爬而上,沿途可知,百年来,林县人搭建这些小庙为的是守护驿道和鲁班豁,小庙也见证了山里百姓的生活变迁。
  走过关帝庙时,我们踏上了村民们修好的石阶路,回头望着号称“西上十八弯,东拐十八盘”的鲁班古道,不禁感叹过去百姓出行的不易。
  没多久,我们终于到达了鲁班豁。据了解,鲁班豁是一个在地质变迁中自然形成的“U”形山口,属于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砂页岩地质结构,此豁宽约110米,海拔970余米,两边山峰海拔1100余米,陡峭壁立,隔豁对峙,形如两个高达200多米的巨神立于鲁班门两侧。
  站在此豁,感受着它的陡峭险要,想起清代林州诗人万化描写的鲁班豁:“拔地芙蓉障碧空,山腰忽断石门崇,牧樵每说仙人迹,风雨犹闻鬼斧功。”从鲁班豁向西望去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山下是太行大峡谷——石板岩地界,向北沿峭壁边上的小路便可到达我市的滑翔基地。
  探豁之前,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此门有一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天,鲁班经过林州地界,乐善好施的他看见山前干旱缺水,百姓颗粒不收,而山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里河水荡漾,波光粼粼,便萌生了引水救民的念头,于是拿起手里的神斧在此处破山成豁。顷刻之间,滔滔西水顺豁东泻,成巨瀑飞流直下。自鲁班劈豁之后,西水连泻数载,山前村民引水灌田颇得其益,世人感其恩德,便称此豁为“鲁班豁”。后来,西水日见枯竭,该豁便成了豫晋两省的交通要冲。
  传说虽无考证,但它确实像神斧精心砍出来的一道门,方便了山两边的老百姓出行。 (王文静/文  付录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