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棚庵村烽火硝烟的往事
在石板岩太行大峡谷,新落成的谷文昌纪念馆设计新颖,风格独特,成为林州红色教育的又一处“精神地标”。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学员们走进展厅,为“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展厅内陈列了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详实地介绍了谷文昌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中在“抗战和支援前线”这一板块,有两张图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张是“道棚庵抗战剧团”的演出素描版画,另一张是“道棚庵村自动献重机枪”的黑白老照片,因为格外抢眼,引得大家纷纷驻足观看。人们不禁要问,道棚庵村在哪里?道棚庵村抗战剧团和献机枪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道棚庵村,位于合涧镇西北部的太行深山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历史上道棚庵曾是由一尼姑庵发展演变为村落的,也还留有经过金灯寺通往山西的千年古道。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民风淳朴,群众觉悟高,道棚庵成为林州较早的“红色堡垒”。从1938年开始,中共党员就在村上建立了农村党组织,并组织开展了党的秘密活动,建立了村政权和抗日武装。张中和、申福存、张廷和、王新为党组织在该村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地方党政军领导人高扬、皮定均、万达、余光等都在道棚庵村留下了战斗生活足迹。
20世纪40年代初期,林州反“扫荡”,斗地主,分田地,大生产,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为宣传党的政策,广泛发动群众,鼓舞抗战士气,道棚庵村抗战剧团应运而生。剧团组建于1943年,在太行七地委、七分区及林县县委的支持帮助下,由道棚庵村村长张中和带头兴办。剧团成员全部为本村翻身得解放的农民,他们结合反“扫荡”及农民翻身的斗争经历,自编自演,自唱自乐。他们编演的剧目《斗争“西霸天”》《埋地雷》《做军鞋》《送子参军》等,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和大生产场面,剧目源自现实,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演员生动风趣,演出效果出奇得好,所到之处广大群众拍手欢迎。剧团自编剧目近30台,自编快板一百多个,作品不断出新,演职人员生产与宣传演出两不误,成为解放区一支响当当的农民剧团。谷文昌到合涧任林县二区区长以后,对道棚庵剧团更是关爱有加,给予大力支持。解放战争期间,道棚庵剧团不仅在县内演出,而且还到辉县、山西壶关、长治等相邻县市巡演,为宣传党的政策、发展边区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道棚庵剧团和林县新华剧团一样,被誉为“太行山上的鼓风机”。由于道棚庵剧团的突出贡献,1946年张中和、王新还作为剧团代表,出席了邯郸文艺座谈会,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的接见和表彰。会后,周恩来、邓小平还指示分区赠送给剧团汽马车、汽灯、布景等急需的演出物资,太行五分区也授予道棚庵剧团“农村剧团旗帜”的光荣称号,谷文昌纪念馆的这张抗战剧团的素描版画便由此而来。版画上农民脚踩高跷,肩扛农具,扭着秧歌,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形象,让人精神振奋又忍俊不禁。
张廷和献机枪的事迹,当时道棚庵村不仅妇孺皆知,而且也是边区政府的“头条新闻”。1943年的时候,国民党40军庞炳勋部与日寇在此有过激战,庞军被击溃。40军一师团溃败时,丢弃大批淄重,情急之下将一挺法国造马克沁重机枪掩埋在张廷和的家院旁,后来被张廷和发现并起获。解放战争初期,人民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谷文昌也联合各区作宣传动员工作,时任道棚庵村民兵队长的张廷和主动献出机枪,同时全村群众主动献出子弹五千多发,手榴弹二百多个,一时轰动全县,道棚庵村也全县扬名,县长万达还专门到村上观看。该重机枪在解放安阳、辉县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出了大力。张廷和也作为“献枪模范”光荣出席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授予模范勋章,该勋章至今仍由张廷和的小儿子张全江精心保存。道棚庵村献机枪,同时还有林县四区庙郊村献迫击炮的合影老照片,摄于解放战争初期,经村上现在多位80岁以上老人辨认,照片中的人物,正中间的持枪人为时年26岁的道棚庵村村长张中和,其他人员的身份有待进一步确认。张中和曾先后任该村游击队长和村长,组织武装力量参加对敌斗争。红旗渠建设期间,曾任县委常委,长期分管工业和水利建设,1978年6月因协调红旗渠用水因公殉职。谷文昌纪念馆的这张老照片旁,还附有一张当时林县指挥部的表彰通报,详细介绍了张廷和献机枪的经过。
据谷文昌同志史料收集整理人、原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崔国红、魏俊彦及红旗渠干部学院李俊生介绍,道棚庵村献机枪的老照片和原始通报,最早来源于林州市档案局和党史研究室,是当年申福存、张廷和前去捐献的,至今保存相对完好,极其珍贵。这两张图片使道棚庵村多年的寻访有了圆满结果,也成为了人们了解这个小山村红色历史的生动教材。
如今,时光过去了70多年,山区农村道棚庵也发生了沧桑巨变,但道棚庵抗战剧团和张廷和献机枪的故事,却成为全村人骄傲的资本代代相传。许多游客慕名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纷纷为这个“抗战名村”点赞。太行儿女的优秀代表谷文昌,也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硝烟散尽,和平永驻。道棚庵村,一如既往的宁静祥和美丽,淳朴的村民们依然用他们的执着坚守和辛勤耕耘,续写着山区农村的希望和幸福之路。 (张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