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古香古色的匾牌即将制作完工,主人魏建平正在为匾牌上“进士第”三个苍劲大字勾边着色。与他交流,谈吐间表露出对眼前这座“进士第”院的浓浓深情。
魏建平的祖上魏五魁,清嘉庆年间因武艺高强、睿智聪慧,考取武进士,官至直隶乐亭营都司。曾先后四次随嘉靖皇帝出京外巡。魏家所建“进士第”庄园共9个套院和9个独院,位于任村镇区“进士第”,与“翰林府”毗邻。魏建平全家现在居住的是“进士第”院的客堂,当年魏家兴旺时期,迎宾待客、家族议事都在此进行。在“进士第”院东侧胡同里,就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
据魏建平介绍,“进士第”院的堂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屋墙上还挂着毛主席、朱委员长的图片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屋里放满了开会用的桌子和长条木凳子,布置得很像会议室。魏建平听他爷爷在世时讲,当年八路军的领导经常在这里开会议事。1941年,日军对太行山区扫荡时,将“进士第”院的东耳房放火烧毁,所幸村民们在八路军的协助下及时扑灭火情才未殃及堂屋及周围房屋,这也是日军那次在任村扫荡时烧毁的唯一一座房子。中共林北县委成立后,这里成为县委办公议事的主要场所。1949年安阳解放时,八路军曾在魏家大院设立指挥所,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就在这里运筹帷幄,商讨制敌对策,指挥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进士第”院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宜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6月4日,林北县原县委书记冯麟的两个子女,遵从父亲生前遗愿,来到林北县委旧址寻访,在魏家大院与魏建平谈话交流时,冯麟的女儿冯燕平说:“父亲生前一直有来林县重回故土看望当年老房东的心愿,但由于公务繁忙等原因,未能如愿。今天我们不仅代父亲了却了心愿,还在这座庭院里意外发现了一棵枝叶繁茂、开满花朵的白石榴树,因为在北京父亲的住所,也生长着一棵白石榴树,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在北京培种白石榴树,原来他是想通过一棵树来表达对老区人民的一份挂念。”
崇文尚武是魏家一直以来传承的家风。据魏家族谱显示,任村“进士街”居住的魏姓是从姚村镇焦家屯迁居过来的,魏五魁是魏姓迁来任村的第三代后人,也是家族里官位做得最高的族人。除五魁外,其兄兴仁被例赠为“武略骑都卫”,其弟三台获赠“昭武都卫”,其子允中获封修职郎,其侄元戎获封武略骑尉。那一时期是魏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到了魏建平爷爷这一代时,其爷爷魏宏魁以作文为主,并且擅长书法。据魏建平回忆,其爷爷写一手好字,村上有人遇到官司经常找上门来让其爷爷帮他们写状纸,他爷爷总是先问清原因,没有胜算的状子从来不写。也因为写状子写得好,当时林县的县官一见魏宏魁写的状子,非常重视,迅速处理。抗战时期,有一次在任村从事地下工作的张德忠等3人,被国民党抓住送往林县县城扣押,大家知道其爷爷魏宏魁在林县国民党政府里有一定声望,就恳求魏宏魁去协调说情,魏宏魁爽快应允,并到县政府与官员交涉,最终,通过巧妙设计,有意放松岗哨,暗示张德忠等3人从看守手中逃脱,安全回到任村。魏建平说,在抗美援朝时,其爷爷还应政府部门邀请,为抗美援朝的将士书写慰问信,鼓舞前方作战将士。
青瓦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胜景,历史故事,难挡岁月的尘封。当回首顾望,那一丛枝繁叶茂的翠竹,那两棵相互对应的红白两色的石榴树,依旧以勃发的姿态向人们表述着、传讲着他们曾经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