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红旗渠工程伟大构想的诞生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5-03-27 09:09  文章来源:市新闻中心
分享: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被外国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历久弥新,至今依然闪耀着熠熠的时代光芒。

  苦难深重的背影

  林县自古干旱缺水。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民国9年的不足500年间,发生大旱绝收34次,最严重的时候还出现过人相食的惨剧,干旱缺水带来的苦难像魔咒一般始终挥之不去。但勤奋自强、坚韧不拔的林县人民从未向困难屈服过。为改变缺水面貌,几百年来,林县人民一直奋战不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挖井开渠、兴修水库,先后建成了建民渠、英雄渠、天桥断渠、要街水库、南谷洞水库等多个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虽缓解了人畜吃水问题,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干旱缺水、水贵如油的状况。1959年,林县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河水断流,河塘、水库干涸,十多年兴建的水利工程依然不能摆脱严重干旱的威胁,所有矛盾和困难的焦点再一次聚焦在水的问题上。

  源于实践的构想

  一次次失败后,人们发现,过去的方法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但这些方法都离不开老天的恩赐。如果天旱无雨、渠干池干,便不能蓄水;地下水位降低,则井泉干涸,这样的水利设施经不起干旱的考验。天上要不来,地下求不到,要彻底改变林县的干旱面貌,必须寻找可靠的水源。可惜的是,这样的水源在林县境内是没有的,像过去一样在境内转来转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把寻找可靠水源的视线向林县境外拓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组织了三个考察团,到相邻县考察水源。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平顺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陵川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壶关县。从考察情况看,在淇河、淅河上游的壶关、陵川两县引水希望不大。发源于山西省,有榆次、沁县、屯留与长子三条支流,经潞城县、平顺县汇合而成的浊漳河因流量大、水源充足(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左右,最枯季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左右,汛期流量更大)受到考察团的认可。

  1959年10月的一个深夜,在县委党委扩大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大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引漳入林的大胆设想,并一致通过。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一直到翌日7时才结束。

  广大群众的心声

  为了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将县委的决策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县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广大群众一听说引漳河水进入林县的设想,都激动地说:“宁可和石头拼上几年,也不愿再熬下去了,这正是我们的想法。县委说啥时开工,我们就啥时上山修渠。”

  尽管当时林县的财力紧张,粮食储备也十分有限,但广大群众对引漳入林工程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县委一班人的决心。为了慎重起见,县委组成了由县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勘测小组,针对前一阶段的设想,多次实地勘察,从技术上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的分析与研究,并初步选定了两个引水点。

  1960年1月,林县人民委员会向上级政府提交了引漳入林工程报告。2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给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写信,转来山西省委同意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的信函。

  1960年2月7日,林县县委在盘阳村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议,成立了引漳入林总指挥部。10日晚,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了全县广播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处书记、引漳入林总指挥部政委李运宝向全县人民宣读了《引漳入林动员令》。11日是这年的元宵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阖家欢聚的日子,黎明时分,由3.7万人组成的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各个村庄同时出发。人们扛着行李、铁锨、钢钎,推着装有粮食、炊具的大小车辆,冒着早春寒风、踏着冰霜、迎着朝阳急匆匆行进在太行山脉的山道上。为了生存,林县人民将与大自然展开一次空前规模的命运决战,引漳入林工程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火红时代的命名

  引漳入林工程原计划出工10万人,平均每人每天不到1米的工程量,最短几个月,最长一年就可以完工。可没想到才上3.7万人,各种困难就接踵而至。由于全线开工,战线拉得过长,不仅人多车多,峡谷路窄,施展不开,更严重的是指挥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个别群众修渠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1960年3月6日,林县县委再次在盘阳村召开总指挥部党委扩大会议,研究施工方案。会议通过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总体思路,并决定把总干渠分四期施工,采取分段突击的办法,修一段成一段,渠成水到,以水促渠。在此次会议上,为鼓舞士气,取意克服困难,高举红旗向前进的意思,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更名为红旗渠。从此,这项惠及林县全县的水利工程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而“红旗渠”这三个字日后也成了林县的代名词。

  盘阳会议后,修渠工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悬崖上架起一条条空运线,工地旁建起一座座石灰窑,山腰间生起一个个铁匠炉,爆破队抡锤打钎、装药放炮,除险队腰系绳索、凌空飞荡,人声、车声、锤声在浊漳河旁的山谷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