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村瞭望楼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6-10-13 22:30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马鞍山村位于东姚镇东边十余公里。村落背依青山,俯视河川,随形生变,民居大院,鳞次栉比,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村落建筑群。特别是保留的一座清代三层瞭望楼堡,引人注目。

  据说这处大院是一户财主家盖的,历经四代。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是人去楼空,乃至毁为废墟遗址,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常留人间。当我们来到东姚镇马鞍山村,看到这处民居古建筑群,细细品味时,会想到或问到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会感到它在该村同类古民居建筑中品位是出类拔萃的。非常明显,无论是用地选址和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等,还是整体环境形象与气势的塑造,在富丽中见质朴,而且含有一些文气。从选址、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主人的参与意识十分重要,常常是“三分匠师,七分主人”。所谓文化品位在民居建筑中的高低,重要是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的直接反映。

  西边一路被称作“五门相照”的一户,现在郭太伏居住。街门居中,门开两板门。前院东厢房三间,下有青石台基,中开两板门,两侧辟两个窗子,山墙及后墙皆用青石垒砌,前墙青石全经锤钻加工,垒砌至二楼的窗台下,以白灰勾缝。楼窗边为砖砌,两角边砌有墀头,窗间以不规则石块垒砌,外抹以白灰。硬山顶,灰板瓦盖顶。西边也有三间厢房。

  中间三间客厅,高基座,中有五级踏道,两侧置垂带。窗子是龟背纹花棂。门头上的门楣石有仙桃、瓶花类雕刻。

  后院北边中间是三间楼房,东西两侧各复加接一间楼房。下面是高台基,中为三级踏道,两侧设垂带。门楣石上边及两侧边刻 “江牙”石刻。楼上窗子侧边用砖砌,窗顶为圆拱券,安两个小板门,窗子下边皆是整齐的青石砌筑,窗间用不规则石刻垒砌,外抹以白灰。灰板瓦盖顶,硬山脊。院中地面铺以石板。院子西侧一棵山里红树,果红叶绿。

  这处院落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马鞍山村高地,背阴可以阻挡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三是依山面沟,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风水宝地。

  此院东侧有一巷道,巷道地上铺着石头路面。靠南边是一大门,顶已残破。

  越过巷道东边一路房子是一个堡楼院,有郭记锁使用。南边辟券洞门,倒座房是棚顶,朝内房檐置几个很长的排水口。进入院内,东侧是三间堡楼,正中下有十一级踏道至门,两侧各开一个方窗,二楼是三个方窗,屋内有楼梯可上达二楼,此层南面开一个圆形瞭望窗,东面开一个钱币形窗洞。三楼上靠北边有一间南向的堡楼,顶作硬山脊。北面二层、三层各开一个圆形瞭望用的窗洞。二层顶面朝里安置两个很长的排水口。

  明末清初,官吏腐败 ,流寇作乱,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各地多有成为起义军与流寇筹措粮草的地方,于是各村不得不修建堡墙,增强防御,通过地道、寨墙和瞭望堡楼,三位一体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处三层堡楼应该是当时为防御安全而建设的工程。

  堡楼院北边紧接着有一东西巷道,巷道北边是四间倒座房和一间东南门,外墙上有三个拴马石。进入院内,北边是主楼五间,高台基,中设踏道三级,两侧有垂带。门楣石、窗楣石上雕刻有莲花。楼窗为方形,皆置二小板门,楼窗以下用整齐的青石砌筑,楼窗边用砖砌。窗间以不规则石块垒砌,外抹以白灰。灰板瓦盖顶,硬山脊。西厢房已残破,东厢房三间,墙角有墀头,开板门,门楣上窗子是“卍”字花棂。两侧各开一窗。小灰板瓦盖顶,硬山高脊,五脊六兽。院中有界墙。东厢房南侧复有一间硬山屋。

  越过院后街道,向北巷道后部是郭马生家住屋,门口有两个上马石,门东外墙上置两个拴马石。进入门洞,门后两侧各有上下两个串杆洞,是出于安全防御的作用。正北面是三间楼房,中开板门,两侧设窗。楼窗以下是整齐的青石垒砌,方形,豆腐块花棂,楼窗边用砖砌筑。两边墙角置墀头。用灰板瓦盖顶,五脊六兽。西侧一院的北边是楼房五间,中间是七级踏道,屋门里边是板门,外面是四抹隔扇的两个风门,门楣石、窗楣石皆刻有莲花、牡丹花。楼窗下以整齐的青石砌筑,楼窗边用砖砌建,窗间用不规则石块垒砌,外抹以白灰。西厢房三间,也是青石到顶,门楣石也雕刻有牡丹花卉。

  几处民居院落多是四合院,北房多是楼房五间或三间,另三面较低,称为“扶主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倒座房在东南角开门。多个庭院和单体建筑的有机结合,构成的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轴线为主,在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对称地布置体量较小、面向内庭的次要建筑。单体建筑之间又可分为主、次建筑,两者无论在位置、朝向、用途、空间、比例、尺度、外部造型和装饰,以及内部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