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走向的壑子岭、椿树岭横亘于东姚镇的中东部,把东姚镇一分为二。壑子岭以东的村庄,俗称“岭东”,壑子岭以西的村庄,俗称“岭西”。岭东山峦叠嶂,植被葱茏;岭西地域平坦,土地广袤。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格局。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岭东岭西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岭东属于纯山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远远优于岭西。因为,岭东虽是山坡小地,但黑土层厚,富含腐殖质,适宜农作物生长。再加上山坡面积广,柿子、杏、梨、核桃等各种山果丰盛,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岭西就不一样了,土地属白土地,土壤结构松散,水份保持时间短,如果遇上干旱年月,粮食就会歉收。
生活中的好多事,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旗渠通水后,岭西的土地得到大面积浇灌,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岭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应该说,正是红旗渠的通水,使岭西、岭东生产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岭西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以细粮为主。岭东的农作物仍以谷子、红薯、豆类等粗粮为主。岭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改变,开始了农、工、商相结合的小农商品经济的转变。岭东则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以山为财源,大力发展柿子、核桃、瓜果、梁檩椽木料等山货经济。
岭东岭西方言口音的最大区别是:岭东人,后鼻音重,说话嗓门大,音调短直,好像吵架;岭西人说话,声音轻,语调平缓。
岭东人还保留着婚丧嫁娶的一些传统风俗。如请媒人、小见面、大见面等。比如大秤小秤,就是说,男方给女方聘礼,需要称重量时,男方为了表示诚意,往往用十六两秤,称好给女方。这些习俗无不体现着淳朴、厚道的山里人的品质。岭西的传统风俗却根据时代,删繁就简,摈弃了许多。
这种风俗的改变并不是说岭西人丢弃了传统,而是根据时代快节奏的改变而发生的变通,算是移风易俗吧。
岭西出泥瓦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建筑以修房盖屋为主,主要材料有土坯、蓝砖、灰瓦,木制梁椽、檩条等材料。岭东人则以石雕、砌石见长。因身居大山,以石为伴,喜石爱石,能够把各种形状不同的石头锻造成生活用品,石头房子、石磨、石碾、驴槽、猪槽、石碓臼、上马石、拴驴孔等等。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姚镇岭东岭西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熠熠生辉,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这种文化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饱满着原有的文化根脉。(吴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