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横跨漳河的桥——天桥断索桥
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浊漳河上,是一座由4组铁绳和百余块木板组成的铁索木板桥。桥长25米,宽2米,横跨于峭壁对峙的峡谷间,下有碧绿的络丝潭水映照,人行桥上颤悠悠如入仙境,民间俗称“天桥”。称桥旁的绝崖断壁叫“天桥断”。
此桥是林州和河北涉县两县间的界桥。因一桥连着豫、冀两省,官方通称“豫冀索桥”。碑文记载,明代以前此地无桥。由于漳河阻隔,两岸百姓往来多有不便。清顺治丁亥年(1647),经盘阳等沿河12村首领公议,各村合力捐资出工,定址、凿石、栽桩、固绳、铺板,才在两岸悬崖断壁间,建起了这座七八丈长的绳索桥,改变了此地无桥的历史。
后来,由于日晒雨淋,绳索屡断屡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把麻绳改为4组铁绳,横铺上了百余块3寸厚、2米长的柏木板,把麻绳桥改变成了一座“铁索悬桥”,大大提高了桥的安全系数。
豫冀索桥横跨在一个神秘莫测的深水潭上,此潭究竟有多深,谁也说不准。民间传言,当年南蛮子曾来此探宝,两个人站在桥上,把一个秤砣用丝线拴住系入潭中。结果,一络子丝线放完了,秤砣还没到底。从此以后,人们便称此潭叫“络丝潭”。
潭南河沿内,有个高12米、宽8米、深60余米的岩洞。很早以前,漳河水源充盈,洞口淹在水下。后来,随着水位不断下降,此洞渐渐露出水面。据说某年漳河发大水,有人见到一个簸箕般大的老鳖,爬到桥头晒太阳,后见有人,潜入水中洞内。从此以后,“神龟洞”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玄,传来传去,传成了多个版本的神话。
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河北涉县一木匠外出打工返乡从此经过,肚中肌渴难忍,坐在桥头歇息。这时,有一白胡子老头,请他到家中吃饭,他跟随老人进了一处幽静的庭院,好酒好饭美餐一顿。临行前,老人对他说:“回去后不管谁问你,都不要提在这里吃饭的事。”谁知这人回到家后,却把老人嘱咐的话忘了。家人问他饿不饿?他便说起了老人请他吃饭的事。话还没说完,肚子就疼了起来,霎时就吐出了许多小蝌蚪。此时,他才想起了老人的话,分析“老人”就是神龟所变,便到桥头烧香祷告祈求平安。
如今的天桥断,已开发成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年的铁索桥犹存,神龟洞还在,诸君如有兴趣,不妨到此一游。
最原始的简易桥——武家泊圪栏桥
位于陵阳镇武家泊村西南洹河上,因最初由几根圪栏(树干)搭建而成得名。
此类桥梁虽然简单易造,却是桥氏家族的老祖先。古书《说文解字》曰:桥者“木乔”也。乔者“高大树干也”。“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桥梁,当是这类用树干搭成的木桥,也就是林州人常说的“圪栏桥”。(未完待续) (王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