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煤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1-04-01 08:54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推煤,是农村大多数人难忘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少,农村老百姓烧煤主要靠自己去煤窑推煤。小推车就是农村老百姓家庭的主要运输工具。

  能否去煤窑推煤,是考验你是否真正长大的一次重要的劳动过程。

  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19岁。我想,我该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负担了。我是个男子汉,得体现出男子汉的威力,于是和邻居家几个男孩商议决定去煤窑推煤。

  当时我们林县煤窑在横水公社的邵家窑煤矿,距我村有六七十里地。头一天把小推车检查一下,轮胎的气打饱,车轴上上油,一切准备妥当。第二天早晨三四点钟,被母亲叫醒,洗了洗脸,清醒清醒头脑,吃了早饭,带上母亲头天晚上烙好的干粮,推上小推车和其他两个同伴出发了。

  第一次推煤,全凭邻居家两个弟兄带路,他们以前去过煤窑。推煤得经过县城东的石家豁。石家豁段去时一溜向下,老百姓说有十里地长,回来可就难了。这石家豁段是最考验人体力的一段路程。

  去时,天没亮,大地黑黝黝的,人们还在被窝——温柔的梦乡里。满天星斗,月儿弯弯,清冷的月辉映照着初冬的大地,偶尔听到野地里几声狐狸“呜儿呜儿”的叫、村子里狗“汪汪汪”的狂吠声和农家公鸡“咯—咯—嗝儿”引颈高亢的打鸣声。身子冷飕飕的,我们很少说话,只听见走路踢踏踢踏的脚步声。我倒也不害怕,信心满怀,快步走着,路上不时碰见几个同方向的推煤者。

  到了煤矿,东方升起了红太阳,天大亮了。煤窑场的煤堆好大好大,煤堆冒着白色的烟雾,有的地方还冒着蓝色的火苗,那是煤的自燃。我们排着队,号上煤,煤矿工人用箩筐称了三筐,三百斤。一筐八角钱,当时煤便宜。

  我第一次推,不敢多推,有力气者,人家推四百斤。刹好车子,用锨拍了拍车篓里的煤,弓下腰,搭上襻,挺起身子,用力推动负重的车子赶走在回家的路上。

  煤窑外,当地有人在路两边设立有小柴火炉,火炉上放个半大的铁锅,锅里熬着酸菜米汤,热气腾腾的。旁边的石块上放一筐子碗,用蒙布盖着,放两三把打气筒,还有小板凳,大声呼叫着“喝汤儿打气不要钱!”喝汤儿打气不要钱?我想,这倒是美事,既喝了汤解了渴,又不要钱,索性放下车子喝一碗汤解解渴吧。

  我把车子放到一大嫂面前,说:“给我舀一碗。”喝了一碗,感觉真得劲,真爽!酸溜溜,甜滋滋的。我说:“再来一碗。”又喝了一碗,连着喝了三碗,肚子鼓起来了。把碗还给人家,说声谢谢推开车子就走。大嫂说:“你还没给钱呢!”我说:”不是不要钱吗?”她说:“你如果喝汤儿,打气不要钱,不是喝汤儿不要钱。”她一说,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你在人家这里喝了汤,那打气是不要钱的。你如果不在这儿喝汤儿,恐怕打气也还是要钱的。

  他们的叫卖声不分标点,“喝汤儿打气不要钱”,使人猛一听,以为喝汤儿打气都不要钱。理应叫成“喝汤儿,打气不要钱”。“喝汤儿”和后面的“打气不要钱”中间应用逗号隔开,停顿稍长一些,这样听着就不容易混淆,不至于误会了。一碗汤三分钱,不贵!我给了她一毛钱:“不用找了。”喝了三碗酸菜米汤,增加了劲头,值得!

  没多远,就开始上坡了。石家豁坡十里地长,一溜向上,是最费体力的路段。你如果力气弱,或没有决心志气,那你就上不去。我们弯着腰,弓着背,身子前倾,屁股撅起来,车襻搭在肩膀,两只手抓住车把,两只脚吃力地用劲蹬着地。这时,手劲、脚劲、胳膊腿劲,使出了全身的劲往上推,不敢懈怠。人就是车子的动力源,相当于汽车发动机,车子在人的动力作用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一会儿,身上就出汗了,头上热气腾腾的。这时,神情专注地推着车子,顾不得看路两边的风景,顾不上看从身边驶过的车辆行人。眼中心里只有自己的车子,目标就是石家豁坡顶。当时心里想,这里如果有一个拉车的帮我拉一下车子该有多好啊!

  约莫走了一半坡路,力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把车子停在路边歇一会。擦擦汗,从兜里掏出干粮,配着水,大口小口地吃起来。吃了干粮,休息一会儿,身上恢复了力气,就又驾起车子,推着上坡,越往上坡越陡,越费力。这时,更需要意志的坚强!一步,一步,最后终于推上了坡顶!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回头看看走过的长长的石家豁漫长的坡路,心里无限感慨:十里漫漫长坡路,需要多大力气来征服啊!什么时候就不用人力来推煤了?

  到坡顶就晌午了,我们把车子停放在路边,擦擦汗,坐在路边的石块上,又吃起了干粮。休息半个小时,驾起车子重新赶路。越过石家豁坡顶往西,就一溜向下了,不用再费那么大劲了。

  穿过县城,到小屯地界,大人来接了。看到有人来接,心里感觉轻松了许多。父亲在前面拉着车子,我在后面驾着车子,不用多大的推力了,一会儿就回到了家。

  能够完成这次去煤窑推煤,是我对外的一种能力证明和宣告。去煤窑推煤,我共去过三次,第一次去县城东北方向的邵家窑煤矿,后两次去县城东边的涧西煤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有了小型拖拉机,人力推煤成了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农村老百姓生火做饭已不再烧煤,改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做饭时,一拧开关,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苗呼呼地往上吹,一锅水一会儿就开了,干净,快。(李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