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是由劳动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
随着近年来,我市不断培育和探索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对民间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散落在各乡镇、各村落的传统民间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虽然,民间美术作品成品于不知名的匠人之手,但他们却如同小小的世界,浓缩了整个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的韵味和深邃。民间美术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风习俗、宗教传统等特色。就像前些日子,我市民协微信群里传统织布工艺的再现,那一匹匹不同花纹相间的老粗布,就是我们的特色,就是手艺人织出来的民间美术品。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本土的民间文化?如何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如何通过不断开发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或产品,激活农村文化旅游经济的活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些重要命题。
我市老根堂葛晓亮的木刻根雕、我市的“靳氏剪纸”、五龙薛帅的泥塑等民间美术,都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朴素的民间美术,其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
和大部分的匠人手艺一样,“言传身教”同样是林州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木刻根雕也好,剪纸也好,泥塑也罢,这些民间美术技艺的掌握者是最为普通的民间艺人。一直以来,这些草根艺术都被视为低级和粗俗的活儿,从事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多数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基层劳动者,他们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
近年来,我市围绕“山水林州,精神之城”的全域旅游发展主线,立足“红绿蓝”的人文和山水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把“非遗+旅游”常态化,将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文艺搬上舞台进行展示展演,让“非遗”文化、传统民间文艺走进百姓视野,走到广大游客面前,进而更好地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也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民间美术得到守望和传承。
我市石板岩镇是旅游的圣地,5A级景区太行大峡谷就位于此。随着石板岩镇旅游业的发展,葛晓亮在这里的手工雕刻牌匾业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老门板焕发了新生机。新的旅游经济让传统的老手艺派上了新用场,不单单是石板岩,包括姚村的红旗渠之家、桂林的小桂林景区,无论是在老门板上,还是在石头的磨盘上,都有葛晓亮刻刀划过的痕迹。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就从多个方面对民间文艺与乡村振兴,民间工艺美术与文化旅游等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潘鲁生指出:“我们在以回望历史、珍视遗产的视野看待民间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同时,更应该以奋斗的生活、人民的需求看到民间文化的使命和方向。”
我市地处太行山区,区域发展的优势在于人文与山水资源富集,民间艺人众多。但是,在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与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结合上缺乏调查研究,民间工艺美术与林州本土文化旅游的结合度有待提升,没有充分发挥民间工艺美术在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中的转化。笔者调研过我市的部分年轻手艺人,这些人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上创作,准确地说是零星创作上,如参加比赛、参加展览等,真正有意识把自己的手艺变成商品进行销售的还是少数,特别是在互联网+民间美术、直播+民间工艺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0年,我市民间文艺事业实现了“山城山花漫山开”的发展,多个乡镇微信公众号平台建成,多个乡镇基层民协组织挂牌成立,会员队伍得以壮大,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对质的追求,特别是追求对能够与林州文化旅游、全域旅游紧密结合的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的重视。(玉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