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剧四股弦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7-10-19 22:57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提起四股弦,如今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还应当记得,它是深受林州人民喜爱的一个剧种,但当代的中青年人,对其印象却已十分陌生。前不久,获悉林州四股弦被公布为安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心中备感欣慰。为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笔者现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四股弦的一些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四股弦是我国的一个少数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根琴弦得名。唱腔特点是以真嗓吐字、假嗓甩腔。流行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形成年代,约在清朝道光、同治年间。唱腔有“北府派”“南府派”之分。北府派受京剧及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调直音硬,主要流行于河北省邢台以南地区。南府派受豫剧、平调、落子腔、二夹弦等剧种影响,调平音柔,主要流行于豫北安阳地区。晚清至抗日战争前,是四股弦发展的黄金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段,具有南府派特色的四股弦,从安阳传入了我市。

  1932年,东岗杨家寨村韩伏金、韩伏银兄弟2人,到安阳县水冶村富绅王老殿办的四股弦戏班中学艺,河顺黄家坡村黄广仔也进了安阳的另一个四股弦戏班。

  1936年,学有所成的韩氏弟兄,回到了家乡,加入了城西栗家井村高万金落子腔戏班,开始排演四股弦剧目。几乎与其同期,县南的闫立庭,也在临淇办起了四股弦戏班。

  之后,韩伏金兄弟二人又到柳滩、古城、姚村等剧团传授演唱技艺,从而促进了四股弦剧种在我市的迅速发展。在演出过程中,涌现出了韩伏金(旦角)、韩伏银(红生)、李怀金(须生)、何玉堂(小生)、黄新保(老生)、栗黑仔(丑角)等一批优秀演员。

  1958年2月,政府为扶植四股弦剧种,抽调原林县豫剧社负责人李寿延、郭兴,在城西李家庄,组织举办了“林县四股弦专业培训班”,招收学员30余人,仍聘请东岗杨家寨韩氏兄弟二人当教师,对学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下半年,演职员发展到50余人,开始演出剧目。

  1960年10月,根据河南省文化厅保护少数剧种的指示精神,撤销了林县豫剧二团,正式组建了“林县四股弦剧团”。剧团成立后,演员们苦练基本功,长年坚持下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马美英、魏可勤、郭合昌、魏君西、付二红等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1963年,名丑魏君西主演的《三卷韩桥》在省城郑州上演,好评如潮。1964年,《龙马精神》剧组来林拍摄电影,特邀林县四股弦剧团进行了配合演出。

  四股弦的传统剧目约有100多本,多为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朝代戏。如:《贺后骂殿》《铡赵王》《李广出庆阳》《丑女采桑》等。其唱腔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流水、散板、 金钩挂等。每种板式均由四句基本唱腔组成,俗称“四句腔”。唱腔高昂豪放,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力较为丰富。演唱时讲究真嗓吐字、假嗓甩腔,音色、音质优美,旋律简练动听,易被观众接受和传唱。伴奏乐器早期文场有四弦琴、板胡、竹笛,后又加入了唢呐、笙、二胡、提琴等,武场有板鼓、大锣、手镲、小锣、咚鼓等。舞台表演以唱功见长,讲究用眼神做戏,演出行当生、旦、净、丑俱全,表演粗犷泼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十年文革的文艺禁锢政策,使四股弦受到了严重摧残,剧团解散、剧目停演。老艺人相继去世,人才断代失传……加之后来电视、电脑等传媒的快速普及,歌厅、舞厅、网吧的诱惑,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份优秀文化遗产,当前已呈濒危之势。现在,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已成社会共识,市文广新局已对四股弦的唱腔进行了全面记谱整理,并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了记录、保存,同时,积极开展了对下一代青年艺人的培养。笔者相信,有政府的正确领导,有观众的热情支持,经过不懈努力,优美动听的四股弦,将会枯树逢春,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王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