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历史文化遗存之——淇河佛国观音山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8-01-26 00:18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五龙镇北部,淇河两岸有“泰山玉女行宫”石窟、佛教圣地福兴寺、观音仙山三处合为一体的宗教名胜,景色秀丽,依山傍水,有着精美的线刻壁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玉女行宫位于淇河北岸的峭壁之上,石窟崖壁上有块明代嘉靖二十六年《修建碧霞元君石殿记》,碑文只有四句赞言:东胜神州显威灵,泰山顶上座天宫。四帅天神常拥护,焚香祈祷得安宁。可以确定石窟内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石窟依山开凿,石窟外是一座后期修建的拜殿。

  石窟正中有一石门,门槛、门楣、门框,包括里面的供台、神座、壁画,均为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石门正上方有“天门”二字,石门高1.4米,宽0.7米。原有两扇石门,上面刻有门神,不知何时被盗。石窟进深3米,东西宽2.9米,高2米。

  东壁为碧霞元君启跸图,由南向北为马关温赵四大元帅骑马持兵刃开路,后方有侍从领路,三位圣母坐在轿里,轿帘撩起,圣母们小臂扶着轿窗向外观看,轿顶和轿底部均由珠宝饰之,她们由轿夫抬着,两侧分列者侍从20余位,共30余人。

  西壁为碧霞元君回銮图,前面有侍者3位。一位手持宝瓶,瓶中插有花草;一位双手托盘,盘内盛有仙果;一位手持莲花香炉,香烟云雾缭绕。紧跟着的是马关温赵四元帅,脚踩祥云开路护法,三位圣母分别一手持笏板,一手勒马缰前行。马蹄下方云雾缭绕,霞光万道。每位圣母都有一位侍从手持宝盖紧随其后。宝盖周围珍珠装饰,飘带飘入祥云之中,两侧跟随的20余位侍从,有文有武,分别手持经卷、兵刃等法器。有两三人一组的好像在对话,有三四人一组的好像在四处巡视。形态逼真,面部表情自然大方,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南壁两侧是高1.2米的护法神,东侧是一位慈祥的老者,身穿圆领袍服,双手交叉,怀揣经卷,上方有蝙蝠飞舞,有寓意天官赐福。西侧则是一位武将,豹头环眼,须发飞散,斜披战袍,左手持经卷,右手握玉带。

  泥塑神像的后壁上刻有三位圣母,正襟危坐、头戴凤冠,身穿圆领长袍,披有云肩羽衣,手持笏板,身后有光环。每位圣母两侧有4名侍童,他们分别持有文书、印章、铜钱和食盒。像后刻有屏风,上刻山水风景,上方有帐幔垂下。后壁共15尊神像,后壁总长2.9米,高1.6米。

  泥塑神像神座为通长的2.9米须弥台,下方则是宽2.9米,高约80厘米的供桌。供桌顶部有十余条明代风格的游龙,游龙下方有牡丹、菊花、梅花鹿,还有人物故事的线刻图案,有斩蛇图、求子图、拜佛图、伏魔图、耕田图等。供桌两侧刻有布施人姓名和时间。从线刻的风格来说,供桌和后壁的风格是典型的明代风格,雕刻年代是大明嘉靖三十五年。东西两壁和南壁则是明代仿唐代的风格,根据石窟外壁的碑记记载,应刻于大明嘉靖二十六年。

  这种大规模的壁画在河南其他地方以及山西、河北甚至碧霞元君道场泰山都没有如此规模的线刻。历史上传流下的壁画很多,关于其他神仙的也有很多种,但以碧霞元君为主的壁画,非常少见,这对中国泰山文化、中国石刻壁画文化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玉女行宫下方一百米处是林州佛教名胜福兴寺,在历代县志上都有记载。福兴寺曾有一通五米高的蛟龙碑,上面记载了福兴寺在最兴盛时寺院的僧侣达到200余人。明代《重修观音山古仙洞碑记》中记载,福兴寺原有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禅房等建筑,可见当时规模之宏伟。寺院西边曾耸立着几十座石塔,现已成为残件,寺院被水库淹没,已经无存。

  福兴寺对面淇河南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林州有名的观音山古仙洞,明万历七年刻于崖壁上的《重修观音山古仙洞碑记》记载:“盖闻佛景大唐燕赵西南,山名阙号观音山古仙洞,前朝累代之记,山景上徹白云之内,下闻龙嚎之声,百龙添降,观音修行之地,龙神久住之乡,东土三贤登峰顶而之赞扬。”按碑文记载,这里是观音修行的地方,又有千年古刹福兴寺和玉女行宫石窟的陪衬,有云雾常罩的山峰,峰峦特秀。碑文中还记载,有千年不遇,万载难逢的独特美景,又有淇河环绕而过,这样的美景不亚于南海普陀,如果我们将这里开发利用,即使谈不上海天佛国,称之为小普陀或不为过。  (薛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