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一种简洁而不失紧凑的演出形式在我市悄然兴起。其表演通俗易懂,又不失娱乐性,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而广受大家欢迎。一个名字叫林州市郭如江说唱团的团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一个爱好曲艺的人
郭如江,说唱团的组织者,现年55岁,合涧镇木纂村人。在组织说唱团之前,曾在多家民间娱乐班待过。
郭如江自小喜爱二胡、板胡等民族乐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拉二胡。“上初中时,学校学习氛围不浓,加上自己爱好曲艺,就整天研究唱戏、拉胡。”郭如江这样描述自己的初中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后,郭如江怀着自己的曲艺梦想,辗转多个民间娱乐班,学得了一手高超的弦乐技艺。
一个单纯的想法
“我所组织的说唱团,表演的是非常有名的长子鼓书。”郭如江告诉记者,“当初引进长子鼓书,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爱好民间曲艺,另一方面就是想丰富咱林州老百姓的业余生活。”
对民间曲艺有着强烈爱好的郭如江,对身边的曲艺环境非常敏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林州人,郭如江发现,林州本地的民间曲艺形式非常匮乏,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很少。因此,在郭如江的心里就装下了一件事:让咱林州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2012年的冬天,山西长子县的一个表演团队来到我市演出,这是郭如江第一次接触长子鼓书。演出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看到大家热烈的鼓掌,演出结束后依依不舍地离开,我忽然发现,这不正是我要找的东西吗?把长子鼓书引进咱林州,表演给大家看,肯定会受到欢迎。”
有了这个想法,郭如江马上实施。托熟人,找关系,亲自去山西长子县寻找演员,商谈来林演出事宜。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林州市郭如江说唱团成立了。
一个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团体
郭如江说唱团的成员不算打杂和帮忙的,正式演员只有6个,4女2男,全部来自山西长子县。属于中等偏下的规模。规模大点的,成员差不多有20人;更小点的,两三个人就能登台演出。
“别看我们演员不多,但个个都是吹拉弹唱的‘全面手’。有时候我也能客串一下。”郭如江笑着说,“表演的时候,三个女演员负责说唱,一个女演员负责掌鼓、打板和击打其他乐器,两名男演员负责拉胡、弹琴等配乐。三个女演员并不是同时表演,而是一名表演完了,另一名接着上,表演者边说边唱边打板,这样轮流表演。”人员虽然少,但是表演的曲目和剧种一点也不少,有黄梅戏、河南坠子、豫剧、曲剧、山西晋剧、上党梆子、壶关秧歌等,表演剧种包括《包公案》《刘公案》《康熙微服私访》等传统剧种,还包括现下时兴的说唱小品等现代剧种。
一个长远且实在的愿望
自2012年冬天成立郭如江说唱团到现在,他们已经在林州走过了一年半有余。
“说唱团来到林州表演的第一站,是在原康镇岸下村,演出了十多天。开始老百姓对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感到很好奇,因为演员不穿戏服、不戴戏帽,就是穿着平常咱生活中穿的衣裳,表演的时候又说又唱。”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慢慢接受,到后来每天演员还没有到现场,台下就坐满了等待观看的观众。
演出结束,负责联系说唱团的岸下村村民找到郭如江:“来年你们一定要再来我们这儿演出!”
目前,郭如江说唱团已经在我市十多个地方演出过。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在一个地方,一般是表演四五天,最长能够表演半个月左右。一天演出两场。
对于未来的路,郭如江有信心:“我的愿望就是:让说唱团走遍林州的每个角落,让林州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条路还很长,但是我会坚持走下去。”
一位看过郭如江说唱团表演的前拐头山村的村民说:“说唱团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乐趣,带来了欢乐。表演的故事既有娱乐性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大家都很爱看!”也许,这些老百姓的“爱看”,就是郭如江的自信来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