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稠师的生平及其在天平山的活动
《少林武术起源研究》将僧稠推上了众所瞩目的高峰。作为少林二祖,又被称为少林武术之祖,僧稠禅师自当在历史上享有其地位。为叙述他在天平山的活动,我们先将稠禅师生平作简介如下:
1、稠禅师生平简介 僧稠,俗家姓孙名溪(公元479—560年)。其原籍河北昌黎,籍贯邺郡。幼时曾为沙弥,后蓄发从政,曾官太常傅士。二十八岁时弃官,于河北巨鹿瘿陶之景明寺出家,由于其文武双全,很快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僧人。三十一岁时,其羡慕少林寺跋陀禅师所派道房禅师禅学精奥,接收道房替跋陀收徒的意见,受具足戒,取法名稠(稠者愁也,取“诸行皆苦”意),并从道房学《止观经》。学后,北游定州嘉鱼山历练,还到赵州洪山向道明禅师学《十六特胜法》。又至山东鹊山学禅定。
公元513年,三十三岁的僧稠到达少林寺拜谒跋陀禅师,继续习修禅定。跋陀从印度到中国多年,收了不少徒弟,但最具成就的为慧光和僧稠。“光以学显,稠以禅著”,二人为当时北方佛教界的耀眼明星。慧光的佛教知识深湛,其弟子法上、惠顺、灵询、僧达、道慎、道凭、安廪、昙衍、昙遵、冯衮、昙隐等如众星拱月,称霸南北朝佛坛。但佛家以禅定为宗,跋陀对僧稠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于是将衣钵传给了僧稠,僧稠即少林二祖。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跋陀离开少林寺后不知何往。僧稠除教弟子学佛念经外,还将其少年时练就的一身武功授予少林僧人。一来为强健身体,二来起防身作用,后来讹传少林武功源自达摩是完全错误的,其少林二祖也不是慧可而是僧稠。僧稠在少林寺十余年,当他安排了继任住持后,便离开少林,云游天下,于公元525年到了怀州的王屋山、青萝山,后到马头山。魏孝明帝曾三次请僧稠回洛阳,因为僧稠看到北魏衰败,战乱将起,少林寺将有毁灭之灾,所以僧稠都谢绝了。其实,僧稠是个目光远大的高僧,像历代有成就的僧人一样,他看到高欢是个有作为的军阀,将来必成大事。在天平山,高欢以当时的伽蓝院为行宫,僧稠以河北武安寺、林州石板岩车佛寺和小西天洞窟为浮屠,便于接近高欢。僧稠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北转河北常山,接受定州刺史娄叡和彭城王高攸的聘请到文墨之大寔山开创佛室。
公元535年,高欢战败尔朱氏,夺取了东魏政权,迁都于邺,此时高欢所部相当强盛,邺城一带局势稳定,人民比较富裕,所以僧稠于公元540年接受高允建议,在其秘密建造的朝王殿下建造天平寺。天平山是林虑山的主峰,其六峰拱翠,中有百余亩海拔千米以上的开阔地。由于僧稠的威望、禅法、武功,天平僧人很快聚集到数千人。因为僧稠所建天平寺规模宏大,殿宇精丽,天平寺又处在绝险之地,所以营建十余年,天平寺方具规模。
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建立北齐王朝,自称文宣皇帝,当他听说天平寺动辄万人,而僧稠又武功高强,还传授了不少会武功的徒弟,心中大怒,由于当时的农民起义多是佛教徒发起的,文宣帝就亲自带领数万铁骑来到天平山,想剿灭僧稠。当文宣帝大军刚到山下,僧稠已带众徒迎于谷口,文宣帝被僧稠的神威折服:一来他惊于僧稠未卜先知,二来惧怕僧稠武功高强,三来恐怕将僧稠逼上起义之路。文宣帝只好以拜访为名公开宣布准许僧稠建寺,但他始终放心不下僧稠,经多次磋商,北齐朝廷拨巨款于安阳龙山修建云门寺,于公元553年迎接僧稠当住持,并让僧稠兼任善应石窟寺住持,尊称僧稠为大禅师,号国师大德。
僧稠于公元560年圆寂于龙山云门寺,享年八十一岁,时文宣帝已死,废帝高殷发下诏书,右仆射魏收书写了塔文。
僧稠一生在邺下活动了五十年,对安阳一带佛学文化的发展和武学弘扬有着很大的贡献。
2、天平山的地理环境 天平山位于林虑山脉中段最高处,主峰海拔1751米,向来被称为“北雄风光最胜处”。用宋朝三朝宰相、安阳名宦韩琦的话说:“林虑天平山者,天下绝胜之境也,是实雄伟秀拔,不可图画,虽东南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明嘉靖著名学者崔铣为编写《彰德府志》到天平山采访笔录,将天平山一百二十处景点写于《彰德府志》,成为河朔诸景点之冠,历来被史志所载。
天平山之北二十里为黄华山,传为石赵时著名高位佛图澄所建,据台湾高僧明复考证,佛教大师释道安、慧远等就学于佛图澄后,曾至此潜修,后来地论大师昙迁亦于此任住持。天平山之南二十里为洪谷山,是文宣帝高洋专为佛教大师僧达所造精舍洪谷寺,稍后大师义泓曾到印度取经译经,这些均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大德高僧。天平山在东汉末年有关于肖綦修炼的传说,肖綦善吹箫,能招致凤凰翔集,后白日飞升仙去。当时魏文帝曹丕曾多次登西山与其会晤,写下了有名的游仙诗:“西山何其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又不食。与我一丸药,光矅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生风云,倏忽行万亿。浏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当是时,高欢以邺为都城,林虑属邺都京畿,又是北齐王朝游猎的御花园,而东魏和北齐王朝统治集团极为崇信佛教,僧稠已六十余岁,得以在天平山和龙山这社会局面稳定而极幽僻的净境度过晚年,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乐土。
3、关于折服文宣帝一节 《朝野佥载》所载与《续高僧传》所载虽类似,但有些地方的记述截然不同。《朝野佥载》指出事件发生在林虑山,文宣帝刚当皇帝,恐怕僧稠以武造反,率师征讨,迫以僧稠未卜先知,又以修庙之巨木飞舞天空惊走从官,吓跪皇帝,取得了修庙权。《续高僧传》却说:“文宣帝听信谗言,欲杀僧稠,被僧稠予知,帝惊于僧稠未卜先知,下马拜伏,愧悔无已。”僧稠在天平山,正在创置天平寺,而高洋对僧稠又不熟识,他刚当皇帝,恐怕其造反,发大兵征讨,是自然合理的。但在龙山云门寺,文宣帝已为僧稠修建了五里方圆的河朔第一大寺——云门寺,并派大军驻守,云门寺僧人得皇恩浩荡,自是婉转回护皇权,虽知有天平山的史实,自必遵从官方的口吻。所以应以《朝野佥载》所记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