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三岗
林州岗坡面积为39万亩,带“岗”字的村名有40余个,临淇、五龙、姚村三镇数量较多。这些村庄有的位于地势不高的土石山上,有的则建在隆起的坡地之间。大同小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现以姚村镇三村为例,作一说明。
李家岗
李家岗位于林州城北14公里处,是姚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1932年版《重修林县志》云:“李家岗古名白佛村。”“白佛”一名究竟起止于何时,书中未见答案。据笔者调查,在北宋政和元年(1111)《白佛村大悲咒石塔铭序》碑文中,就已有“白佛村”村名记载,且可证实,该村名与村旁“白佛寺”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李家岗村的历史至少已逾千年。明朝林县分十三社,白佛社为其中之一。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十三社改为三十六里,白佛占据三里。乾隆五年(1740)知县丁永祺又将全县三十六里改为二十乡。自此以后,“白佛村”三字才在林县村名中消失。民国伊始,林县行政区划调整,又将二十乡改为十个区。在民国二十一年的《林县政区名册》中,当地区名正式被姚村取代。白佛村名也改成了“李家岗”村。这与民间流传的“清朝中期白佛寺西迁,村中李氏人丁兴旺,遂将白佛村改为李家岗村”的说法正好吻合。
在林州历史上,李家岗李氏属名门望族,尤以明代最为显著,可谓人才辈出。四世李聪是全县孝星,《县志》中有“前有郭巨,后有李聪”之说;五世李画,系嘉靖辛丑(1541)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六世李瑞,万历丙子(1576)任云南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七世李若杞系万历乙酉(1609)举人,文采过人,曾是《重修林县志》编纂人之一,惜英年早逝。八世李坤达文武兼优,崇祯庚辰(1640)林县练总;十五世李庭元,清道光癸卯(1843)沁阳教谕;十六世李凤威,禀生,好学能文,惜少卒。一门七代同在《林县志》中立传,祖孙三代(聪、画、瑞)同祀“乡贤祠”,这在林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时至2004年6月20日,李家岗李氏二十一世后裔、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这不仅是李氏家族的荣誉,更是全林州人民的光荣。
最后说说李氏人口发展的一些情况。李家岗是我市李氏人口主要集居地之一,为林州李氏家族的重要一支。一世始祖李子信生有两子,每家又各生4个儿子,原来的一家传到第三代就变成了11家,到第五代就发展成了100多家。由于人稠地窄,从第七代起就开始外迁。东姚镇老里沟,北关村李家胡同,城区逆河头,城郊乡魏家庄,石板岩镇车佛沟,任村镇赵所,东岗镇罗匡,姚村镇姚村、定角、柳滩,陵阳镇水磨山等40余村,都有从李家岗村迁出的后裔。
刘家岗
刘家岗位于姚村西北1.5公里处,该村原名“刘家街”,是姚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当地《刘氏祠堂碑序》载:“明洪武开基,始祖刘玄、刘仓,自山西平顺县小屋村迁居林邑北乡白佛村刘家街……”该村刘占德老人说:“当初洪武年间大移民,刘玄、刘仓弟兄俩一起从山西迁到这里。刘玄为兄,刘仓为弟,分两大股一直延续至今。因迁居地紧靠白佛村(今李家岗村),村庄定名叫‘刘家街’,意思是和白佛村一街相连。清末民初,白佛村改名李家岗,因两村同居一道岗脉,刘家街也改称‘刘家岗’村。”
申家岗
申家岗位于姚村东北1.5公里处的岗坡地带。清朝康熙年间,申氏先祖从河北涉县段曲迁来此地,起初户数不多,人口较少,便称村庄叫“小岗”。1941年,更名为“申家岗”村。村中现有申氏1400余人。据考证,该村申氏系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后裔,村中“元帝庙”古碑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