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战国礼玉韘形佩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6-30 09:28  文章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分享:

  林州市桂园区战国M801墓,是2003年秋被盗时发现的,发现时有盗坑3个。墓室东西长6.8米,南北宽5.8米,墓底距地表7.1米。出土青铜器、包金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漆器等数百余件。在墓主南北两侧及足下各殉葬一青年女子。墓中随葬品种类繁多,器形硕大,是这处东周墓地规格最高的一座贵族墓,也是这里已发掘上千座墓中唯一出土两件玉韘(音射)的墓葬,出土时分别置于墓主人的左右手部。
  两件玉韘大小相同,均长4.2厘米,宽2.7厘米,孔径2.2厘米。青玉质。呈马蹄形状,上部斜圆,使用时反面应紧套于大拇指,侧面有一齿状物凸出,应是勾弓弦、辅助射箭之器。近钩处两侧各有一横穿(孔),为系绳固定在拇指上用。器面有朱砂及褐黑色沁,一件光素无纹饰,一件外饰蟠虺纹。
  韘为古时一种辅助射箭的实用器。普通人所用的韘是用皮、革、竹、木等材料制作的,非常不易保存,只有极少数政治领袖、军事统帅使用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被发现。
  商代玉器精品迭出,蔚为大观。特别是1976 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大量珍贵玉器出土,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其中便发现一件精美的韘形器。
  据《说文》载:“韘,射决也,所以开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
  韘形器又称“扳指”“板指”“班指”或“梆指”。 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说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时,把它作为一种护手的工具,戴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也有人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后来引申为能够决断事务,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古人将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术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说明古代射术之普遍。“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可见佩韘表示此人已有资格充任武士。
  几千年来,玉韘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
  妇好墓随葬的玉韘为筒状,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中空,可套入(左右手不拘)拇指。正面雕琢兽面纹,巨角如牛,双耳后贴,方眼,无鼻,双眼下各钻一孔用以穿绳,背面有一横向凹槽,可纳弓弦。韘器之用,应先套于拇指上,并将绳系于手腕以防脱落,然后利用凹槽扣弦张弓以为射箭。据此可知,早在商代武丁时代就已应用了韘器于射箭,这是目前所发现时代最早的一件韘形器。
  战国玉韘的高度明显降低,饰勾云纹,一端还有穿孔,可穿系以为佩饰。有些战国玉韘雕刻极精,并有浮雕螭、凤,已失去了扣弦拉弓的实际用途,变为单纯的装饰品,开了韘形器作佩饰之先导。汉代玉韘向佩饰方向演变极快,变化也很大,后人不称其为韘,而俗称为“鸡心佩”。
  汉代韘形佩饰有以下几种:凸雕云螭纹韘形佩,中心为孔,孔缘有一周浮雕云纹,云中有螭虎出没;对称龙凤纹韘形佩,片状,中部韘为形,两侧有龙凤纹对称;桥式韘形佩,佩较长,弯成桥形,中部为一长孔,孔周缘浮雕云螭纹。
  从各地春秋时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发现,春秋早期与西周晚期的玉器较难区别,直至春秋的中、晚期以后,才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已报道的相关资料,尚未发现春秋早期的韘器,但见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晋国范氏墓),出土一件春秋中期的韘形器;山西太原市金胜村赵卿(赵简子)墓则出土两件春秋晚期的韘器。
  至战国时期,玉韘出土颇多,据建国后考古发掘报道所知,出土不少形态各异的韘器。如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的韘形器;河南洛阳中州路墓M9042、M2403、M2415 各出土一件属于战国早期的骨韘,中州路M2717出土一件玉韘;河北平山县中山国3号墓,也出土一件同时期的玉韘。据考古报告称,出土时的位置皆在人骨骸的手部,可见韘形器非但是件随葬品,也是墓主生前射箭的实用品。另在清宫旧藏的传世品中,亦见一件战国早期的韘器,正面琢以勾连云纹,反面为蟠虺纹,其侧端的柄状凸翼,雕作一张口的螭虎,颇为华丽生动。
  从商代晚期具原始形制的韘形器,发展至东周战国时代,韘器的形制已迥然不同,同时也出现了以韘器为雏形的韘佩。从林州M801出土的两件玉韘分别位于人骨的两手处,而并不是只“著右巨指”(右拇指)上,表明此时玉韘的功能,已是标志使用者身份的礼器性质佩饰。易言之,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韘形器,在战国晚期已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韘形佩。
  时至西汉早期,更不见韘器的出现,此后徒见韘形佩的美化精进,尽求争奇斗艳。甚至到东汉晚期,韘形佩的主体,上尖下圆的形式,日趋隐约而模糊。到魏晋南北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装饰功能的玉佩。韘,是商代实用于射箭的器具,相沿至东周战国已趋式微(衰落),汉代时不但香消玉殒,取而代之者,竟是不能射箭作装饰用的玉韘形佩。
  魏晋南北朝时期,偶见韘形佩也如凤毛麟角,之后终不复见,似已消失殆尽。宋、元、明多沿用汉代的款式,满清时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一种用以炫富的装饰品,称作扳指。虽清中期再见韘佩三件,但属于清乾隆帝仿古之作,未免蛇足,当可置之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