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又名捻捻转、打不改。小时候,打陀螺是一项很好玩、很开心的事。几个小伙伴经常会到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去打陀螺,去比赛。
那时候的陀螺是大人们手工制作的,用料还得挑选,选用枣木、榆木、槐木等比较坚硬的木头,不能选用桐木和杨木等比较轻软的木头,这样做好的陀螺,一是耐磨耐用,二是由于它比较重,转起来有劲,转速快。
为了使陀螺转起来轻快和好看,大人们会在陀螺的尖头处镶嵌一个小推车轴承里换下来的滚珠。镶嵌的时候需要技术,先得钻个小洞,既不能大,也不能小,既不能深,也不能浅,使得滚珠既紧紧地塞在洞里,又得露出少半个圆头,这样既掉不了珠子,又转得轻盈飞快。大人给制作好陀螺后,我们玩的时候,还要对陀螺的平顶面进行涂彩,有条件的用钢笔水和墨水在平顶面上涂彩,绘成红白蓝或红白黑相间的圆圈,有的用红蓝铅笔画到纸上,再贴到陀螺的上顶面上,有的用彩色粉笔涂彩,但这样效果不好,容易脱落和弄得手上脏兮兮的。经过涂彩后的陀螺转起来更好看。
打陀螺的鞭子很好做,自己找根小木棍,上头系根长布条或鞋带儿就能用,关键是能不能让它转起来。先拿起陀螺,用鞭绳在上面缠几圈,然后,左手握住陀螺,让它的尖头接触地面,右手握住鞭杆,用力猛扬鞭子,这样缠在陀螺上的绳子就把陀螺逮转了。当然了,初学的时候不会一下子就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停地去用鞭子打陀螺,陀螺越打转得越快越稳。
现在,老人们打陀螺的越来越多了,也成了一种时尚。现在的陀螺品种丰富。有大有小,品种花样多,有木制的、有金属材料,有的陀螺里面装有五彩灯和音乐,旋转时,特别是晚上真是五彩缤纷,再加上动听的音乐,那才叫赏心悦目美的享受。
现在城市广场老人打陀螺,更重要的是活动筋骨,为了健康身体。你看那打陀螺者拿着一米多长的鞭杆,这鞭杆有木制的,有不锈钢的,有二三斤重,还有更重的,抡几下身上就热乎了。鞭绳有皮的,有麻的,还有用三角带自制而成的。打陀螺,主要打的是心情,鞭子的响声越脆,心里才越感到痛快。有的人把鞭子抡成180度进行抽打,有的人把鞭子在空中抡成360度进行抽打。各有所好,各有打法。有的抽一鞭停下来,看着陀螺吱吱地猛转,是一种享受;有的连抽二三十下,抽得自己没劲儿了,才停下来,这叫过瘾。
打陀螺用的是浑身劲儿,想让那鞭子打得响与脆,一是得用狠劲儿,二是得用巧劲儿并往回抖,这样才能使陀螺转得又快,鞭子的响声又脆。扬鞭时不单是用臂力,全身都跟着吃劲,脚往上抬,眼盯着陀螺不能走神,简直是全神贯注,这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据说打陀螺能舒筋通络,是一项健康的文体活动,真可谓:鞭子一响,心花怒放;陀螺一转,身体康健! (李合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