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漳入林是根本大计
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治山治水发展水利事业的进程中,从桑耳庄、马家山群众兴修水利的典型经验,到“一千个庵子沟运动”,从修建淇河渠、英雄渠到兴建三座水库,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治山治水实践,进一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长了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本领和智慧,改造山河的胆子越来越大,对于再大再难的工程也不畏难,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才,成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骨干力量。
1959年,林县水利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没有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这年发生干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见天,已建成的水渠没水可引,旱灾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有些村庄群众依然还得爬山越岭远道担水吃。事实证明,仅依靠已建水利设施,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状况,在水的问题上,不容盲目乐观。人们又在思索: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给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河里没水可引;建水库,依然蓄不住水。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才能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
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林县人民在治水上认识到,把天降的雨水蓄起来,把地上地下的水挖出来,这些办法,都离不开“天”的摆布。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要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确保工农业用水和人畜吃水,必须再寻求新的可靠水源,但在林县境内寻求新的水源,希望不大,中共林县县委把解决水问题的眼光移向县境外部。1959年5月31日,杨贵和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向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汇报工作,谈到林县严重干旱缺水情况,提出到县境外寻找新的水源。6月11日,县委书记处举行全体会议,对林县干旱缺水情况和水利建设远景规划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全县已建成的几条主要引水渠道,正续建的三座中型水库,还不能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缺水仍是林县的主要矛盾。要彻底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必须打破县域界限去外县寻找水源。于是,组织三个调查组,到相邻县考察新水源。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平顺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率一个组赴山西省陵川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率一个组赴山西省壶关县。从调查考察的情况看,在淇河、淅河上游的壶关、陵川两县引水希望不大,有潜在能力的还是流经平顺县并绕林(县)涉(河北省涉县)两县边界的浊漳河。
杨贵率领的县委调查组,从河顺公社步行出发,路过东岗、任村两公社向平顺县进发。途中,考察了天桥渠从浊漳河引水情况,认为扩建天桥渠,引漳入林,北水南调,渠首海拔高程与分水岭470米的海拔高度相差太大,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效益太小,还访问了天桥断水文站。到达平顺县,他看了浊漳河流量,6月14日晚到石城公社,与公社党委书记及石城大队支书、大队长进行了座谈。在详细了解浊漳河发源地、枯水季节流量和汛期时的最大流量以及常年平均流量后得知,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有榆次、沁县、屯留与长子三条支流,经潞城县、平顺县汇合为浊漳,水源充足,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左右,最枯季节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汛期流量则更大。杨贵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心情十分激动,认为解决林县缺水问题已有了指望。6月15日返回县委机关,夜里他的心情还未平静,挥毫赋诗曰:“三河流水汇浊漳,源头高于天桥上。昔日漳河沿旁过,隆虑大地闹旱荒。神州今朝日月变,定叫漳水来我乡。林县山川抿嘴笑,穷村有水变富乡。山清水秀人体好,风吹大地五谷香。青羊里(平顺县古称)人多隆虑,谁不抱腹喜故乡。”他深谋远虑地设想,要解决水的问题,还是引浊漳河水入林县。越想越高兴,就在地图上把几个设想“引漳入林”的源头:辛安村、赤壁断、侯壁断等引水地点用红铅笔重重地划了符号,表明要横下一条心,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几年,让漳河水流遍全林县。
杨贵把自己到浊漳河考察的情况和引漳入林的想法,同县委常委中的郭晓棠(县委第二书记)、李运保、李贵、周绍先、秦太生等多次交谈议论,并在一般干部中征求意见。省委、省人委、新乡地委、专署的领导来林县,县委就抓住机会,汇报关于引漳入林的打算。
1959年8月22日,杨贵到郑州开会又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心搞好水利建设,把群众生活安排好。在会议期间,他向分管农水工作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汇报了引漳入林的设想,还迅速让郭新太(县委办公室干事)回林县向李运保传达,着手做筹备工作。
1959年8月22日,杨贵到郑州开会又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心搞好水利建设,把群众生活安排好。在会议期间,他向分管农水工作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汇报了引漳入林的设想,还迅速让郭新太(县委办公室干事)回林县向李运保传达,着手做筹备工作。
9月27日,县委书记处举行会议,除部署其他工作外,还研究了引漳入林问题,决定让周绍先(分管农林水的书记)、申锡让(分管水利的副县长)同水利局研究,组织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实地勘测,拟出几个方案,提供县委研究。
10月10日夜,由杨贵主持,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作专门研究。杨贵在讨论中说:“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集体力量的无穷威力,有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有几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主宰大自然的主动权,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大主动,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动。要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我看有三条: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二是把地下的水挖出来;三是把外地的水引进来。这三条咱们做了两条,但很不够,第三条从外地引水还没有开始。要在这一条上下大功夫。现在需要我们打出去,到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来。”经过一番讨论,统一认识,鼓起了斗志,一致认为,引漳入林是水利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全县人民群众斗志昂扬,干劲这么足,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这么大,已经锻炼成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坚强队伍。全县各级党政领导,首先是县委一班人,必须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旗帜鲜明地领导引漳入林。改造大自然,小手小脚不行,必须大干快干几年,在太行山上开凿一条大运河,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送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大家争先恐后发言,一致同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一直开到翌日凌晨7时才结束。
会后,县委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引水地点及渠线进行测量,连测数次,草拟了工程方案。
为了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将县委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县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杨贵率领一部分干部在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广大群众一。听说准备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精神振奋,心驰神往,都异口同声地说:“县委的想法,正是俺们的心愿,宁可和石头拼上几年,也不愿再苦熬下去,再也不能受老天的摆布了。县委啥时开工,俺们啥时上山修渠,不把漳河水引进林县,誓不罢休。”广大群众对引漳入林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县委的决心。
10月29日,县委再次举行全体(扩大)会议,认真讨论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大家一致认为,干旱缺水的灾难,把林县人折腾得够苦了,直到现在还紧紧地扼住咱们的脖子。当前,虽然财力紧张,粮食储存有限,但是咱们有55万勤劳勇敢的人民,每人都有一双手,穷则思变,大家都省吃俭用,各方面筹集资金,引漳入林工程还是能办成的。县委的几位主要领导看到大家信心这么足,就解释说:“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么大的工程未动工以前,咱们需要慎重研究,宁肯把困难和问题分析的全面一点,也不要办无把握的过头事。”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最后决定,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引漳入林的一切准备,把工作抓扎实,待请示上级党委批准后,立即上马。
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11月28日,县委举行常委会议,听取第三次测量汇报,对几个引水点作了比较,认为从辛安村引水较好,决定按此方案制订计划。按照测量设想,如果从辛安或耽车村东引水,水位大大高于天桥断,让渠水沿南谷洞水库大坝过去,在林虑山黄露郊凿一个隧洞,从姚村水河村出来,还能修一座高水头大流量的发电站,同时将南水北调改为北水南调,把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要街水库串连起来,成为一条贯穿林县南北的大运河,既可以保证农业灌溉,又可以行船航运,林县将会变成鱼米之乡。
12月5日,杨贵同中共新乡地委第一书记张健民研究了引漳入林问题,得到他的支持。12月27日,杨贵同县委委员张中和、水利局副局长段毓波研究,要他们到专署参加水利工作会议时,向领导汇报县委关于引漳入林工程问题。
1959年12月23日,新乡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发出《关于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
为了征得山西省有关各级领导的支持,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同志不顾隆冬严寒,冒着刺骨的北风,一面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进行选线测量,一面奔波于河南、山西两省之间,协商引漳入林工程事宜。通过直接和平顺县委协商,并一起到浊漳河察看,初步选定两个引水点,一个是耽车村东河,一个是侯壁断上边的车当村。
1960年1月13日,在县委书记处会议上,对引漳入林问题又进行研究,同意以林县人民委员会名义,向上级政府提出请示报告。
1月16日,林县人民委员会向新乡专署和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报送《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
1月24日,杨贵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请省委、省人委帮助给山西省委、省人委去函,协商从山西省境内兴建引漳入林工程问题,并委派中共林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王才书等持信找省委领导。
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委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非常关注,向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给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这时已是1960年1月27日,正值己亥年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要过春节了,王才书和县人委山区建设部秘书石玉杰将过年与家人团聚的事置之度外,坐火车速赴山西省会太原市,找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转达中共河南省委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意见。山西省委顾全大局,2月1 日陶鲁笳召集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领导开会,林县的王才书、石玉杰列席参加,就林县要求从山西省境内引浊漳水入林县一事进行研究,并及时与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联系,指示协助林县选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点。
这一年春节,中共林县县委主要领导是在酝酿引漳入林工程中度过的。1月28日(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一),李运保、周绍先、秦太生等不约而同地来到杨贵家里恭贺春节,互致祝福后,大家又把话题转到引漳入林施工问题上来。大家议论来议论去,得出的结论是:共7万米总干渠,上7万人修,一人一米任务,8米宽,4.3米高的渠道,走一米远挖方34方,每人3天挖一方,一百天就可完成任务,只要2月初动工,“六一”就能通水。大家满怀信心地碰了酒杯。然而,这杯酒迎来的却不是100天,而是通过长达5年零2个月的艰苦奋战,才凿通了红旗渠总干渠。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杨贵和县委几位领导带领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各公社领导干部和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的优秀工队长,约一百余人,到天桥断上牛岭山,面对漳河察看引漳入林渠线经过的地方,动员大家作好上工前的一切准备,下决心把漳河水引入林县。
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复信,同意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
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给杨贵写信说:“关于林县从浊漳河之辛安以下引水问题,山西省委王书记给省委史书记来了一信,史书记、戴秘书长已阅,现送上请你一阅。”杨贵收到来信和转来的王谦、刘开基给史向生、戴苏理的复信,十分激动地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下可以定音,马上动员全县人民,干!”引漳入林工程的决策至此正式决定了。
附: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委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上级的批复以及豫、晋两省领导人之间的协商信件。
附: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委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上级的批复以及豫、晋两省领导人之间的协商信件。
中共林县委员会
关于引漳人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
节录
)
新乡地委并河南省委:
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是一项灌溉、发电、航运、工业用水的综合开发工程,自山西省平顺县耽车村起,流经林县,退入安阳河。引水干渠渠首至林县坟头岭,全长4.3公里,中间有1100米长的倒虹吸1个,共计土方20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砌石方81万立方米,用工692万个。需用钢材65吨,水泥600吨,钢筋502吨,钢钎65吨,白灰5265吨,木材500立方米,炸药455吨,工具物料折合款1200万元。引水量25立米/秒,可灌溉林县50万亩土地,沿渠建立6处水电站,可发电5万千瓦。开发漳河、兴建引漳入林工程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技术性较为复杂。为此,请示上级在经济、物资(钢材等)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打算批准后,抽5万个劳力,大干130天即可完成,请批复。
(附:关于开发漳河、综合利用的初步意见,略)
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是一项灌溉、发电、航运、工业用水的综合开发工程,自山西省平顺县耽车村起,流经林县,退入安阳河。引水干渠渠首至林县坟头岭,全长4.3公里,中间有1100米长的倒虹吸1个,共计土方20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砌石方81万立方米,用工692万个。需用钢材65吨,水泥600吨,钢筋502吨,钢钎65吨,白灰5265吨,木材500立方米,炸药455吨,工具物料折合款1200万元。引水量25立米/秒,可灌溉林县50万亩土地,沿渠建立6处水电站,可发电5万千瓦。开发漳河、兴建引漳入林工程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技术性较为复杂。为此,请示上级在经济、物资(钢材等)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打算批准后,抽5万个劳力,大干130天即可完成,请批复。
(附:关于开发漳河、综合利用的初步意见,略)
中共林县委员会(盖章)
1959年11月6日
注:林县原属安阳专区,1958年12月,随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区,林县仍属安阳专区。
河南省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
关于兴建引漳人林工程的通知
林县水利建设指挥部:
关于你县计划兴修引漳入林工程,经研究同意你县兴建,并根据你县财力、物力、人力分期进行;如力量不足,确有困难,不好克服,应量力而行。希将你们的打算,速告我们为荷。
关于你县计划兴修引漳入林工程,经研究同意你县兴建,并根据你县财力、物力、人力分期进行;如力量不足,确有困难,不好克服,应量力而行。希将你们的打算,速告我们为荷。
河南省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盖章)
1959年12月23日
林县人民委员会
关于兴建引漳人林工程请示报告
(
节录
)
新乡专署并省人委:
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我县北部,是我县较大河流之一,水源充足,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左右,最枯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流量则更大。我县是个缺乏水源的山区,几年来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开渠打井、挖山泉引水,共引常年流量为7立方米/秒。引漳入林早就是我县55万群众的迫切要求,每次党代会和人民代表会议上,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提案。为实现水利化,满足全县群众的愿望,经县委研究确定,要在中央、省、地委的领导下,在我县群众大搞治山治水已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兴办引漳入林工程。
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我县北部,是我县较大河流之一,水源充足,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左右,最枯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流量则更大。我县是个缺乏水源的山区,几年来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开渠打井、挖山泉引水,共引常年流量为7立方米/秒。引漳入林早就是我县55万群众的迫切要求,每次党代会和人民代表会议上,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提案。为实现水利化,满足全县群众的愿望,经县委研究确定,要在中央、省、地委的领导下,在我县群众大搞治山治水已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兴办引漳入林工程。
我们计划自山西省平顺县辛安村引水,沿太行山二层崭,入我县境内坟头岭,干渠全长141.3公里,下分3条支渠,并计划组织3万劳力,很快动工。因这一工程关系到山西友邻省及友邻县,我们曾派人到山西省关于引水点的问题进行了协商,但协商未得出结果。
我们的意见,从山西省平顺县辛安村开渠引水。意见是否妥当,还请领导指示,并请帮助我们与山西省协商,以便在取得山西省同意后,我们好马上动工。我县群众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水利建设大军,都在待命出发,开往引漳入林工地,力争在1960年汛期前完成,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和山西友邻省、县携起手来,彻底驯服漳河,使它更大地造福于人们。
林县人民委员会(盖章)
1960年1月16日
中共河南省委致中共山西省委的信
中共山西省委:
河南省林县系山区,水源很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都很困难。现在林县要求在平顺县辛安附近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和平顺县修建电站有矛盾。我们的意见,平顺县最好在引水渠道上修建发电站,解决这个问题。具体事宜,由林县王才书同志前去汇报,请接洽。
中共河南省委(盖章)
1960年1月27日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的信
山西省人民委员会:
我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由于水源缺乏,不仅使农业生产长期受着严重干旱威胁,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几十万人的生活用水。解放后,该县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1957年冬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解决了一部分耕地的灌溉问题,群众莫不欢欣鼓舞。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水源不足,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及群众_生活用水。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解决该县水源问题。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流经该县北部,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约10立方米/秒左右,这是一项比较可靠的水源。引漳入林是解决该县水源缺乏的主要措施,也是该县广大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因此,该县要求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辛安附近,修建引漳入林工程。为了使林县引水和山西省的筑坝发电工程结合起来,请你们考虑将辛安村附近兴建之电站移至渠道上。
以上意见可否?今特派林县负责同志前往面商,请予接洽。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盖章)
1960年1月27日
河南省委史向生、戴苏理
致山西省委陶鲁笳、王谦的信
陶鲁笳、王谦同志:
河南省林县系山区,水源很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都有很大困难,该县又没有较可靠的水源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林县要求在平顺县辛安附近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渠道,这可以灌溉林县境内四五十万亩耕地,是林县人民生产、生活上的一件大好事。但是在辛安附近修建引水工程,就和平顺县修建电站发生矛盾。我们意见,平顺县最好在引水渠道上建站,以解决这个问题,请考虑确定。
现有林县王才书同志等前去向您汇报,具体情况,请接洽。
史向生 戴苏理
1960年1月27日
王谦、刘开基给史向生的复信
1960年2月3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复信,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按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