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渠道及建筑物设计
一、渠道设计
1、坡降选择
渠道设计的坡降主要决定于自然地面的坡降。总干渠的坡降是由渠首引水高程和灌区制高点分水岭海拔450米所决定的。渠首豳西省平顺县侯壁下海拔高程为465米,比分水岭海拔高15米,因此设计渠首渠底为海拔464.75米,设3.5米高的拦河坝引水。在分水岭南部山脉中,呈西南、东南伸出一、二干渠,在分水岭上向东北伸出三干渠。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总干渠采取比较平缓的坡降1/8000,以争取较大的灌溉面积。各大型建筑物如渡槽、隧洞等,则采取了l/3500左右或更陡一些的坡降,以减少工程方量。一千渠为了减少水头损失,保证能把水送入英雄渠内,同时又不多占用耕地,采用平缓坡降1/4000—1/5000。二干渠山势较高,灌区较低,采取了1/1000—1/2000较陡的坡降,以减小过水断面,节省工程方量。随着灌区向下游逐渐低落的特点,沿渠线又建了6个跌水来调整坡降,既保持了较大的灌溉面积,又不致使渠线过高。三干渠由于地形限制灌溉面积较小,采取1/3000坡降。
2、流量计算
渠道流量大小,除主要与所控制的灌溉面积有关外,还与灌溉方式有关。如为续灌,流量就可小些;如为轮灌,流量则需大些。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均采用续灌方式,支渠以下采用轮灌方式。其它如渠道渗漏损失、输水长度、水的利用系数和衬砌材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流量计算。渠道流量由支渠开始推算,支渠以下则以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来概括其全部水量损耗。参照几个大型灌区的数据确定红旗渠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n=0.83。(见表1-3-2)
渠道流量大小,除主要与所控制的灌溉面积有关外,还与灌溉方式有关。如为续灌,流量就可小些;如为轮灌,流量则需大些。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均采用续灌方式,支渠以下采用轮灌方式。其它如渠道渗漏损失、输水长度、水的利用系数和衬砌材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流量计算。渠道流量由支渠开始推算,支渠以下则以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来概括其全部水量损耗。参照几个大型灌区的数据确定红旗渠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n=0.83。(见表1-3-2)
灌 区
名 称
|
斗 渠
|
农 渠
|
毛 渠
至田间
|
备注
|
||
渠 道
|
渠 系
|
渠 道
|
渠 系
|
实 测
|
||
打渔张
|
0.88-0.96
|
|
0.90-0.96
|
|
|
实 测
|
人民胜利渠
|
0.83
|
|
0.78
|
|
|
实 测
|
洛 惠
|
0.82-0.85
|
|
|
|
实 测
|
|
白 沙
|
0.95
|
0.835
|
|
0.88
|
|
设 计
|
薄 山
|
0.90
|
0.83
|
|
0.92
|
|
设 计
|
红旗渠
|
0.85-0.90
|
0.73-0.83
|
0.90-0.95
|
0.85-0.92
|
0.95—0.97
|
设计采用数
|
从各斗渠的进水流量,以轮灌方式推算支渠的净流量和毛流量。同样以支渠轮灌组支渠口流量作为干渠的净流量,逐段向上推算渗漏流量和干渠毛流量,得出干渠进口流量。各干渠进口流量总和,即为总干渠的净流量,同时,总干渠设计流量也可算出。
3、过水断面设计
红旗渠各级渠道,绝大部分采用矩形过水断面,少部分采用半梯形或梯形过水断面。梯形断面在逐年维修中也被陆续改建为矩形断面。
矩形断面适用于山区渠道。山区石料丰富,可以就地取材,随挖随砌,减少弃方。同时占地面积小,开挖方量少,旋工技术简便,群众容易掌握。在红旗渠设计中,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了不同的型式。如渠道建在填方地基,采用了两侧均为重力墙形式,1-3-3(a)如建在岩石地基上,岩石质地良好,边坡稳定,则采用图1-3-3(b)型式,靠山一边只作衬砌,以防渗水和减少糙率;如渠道通过土质或岩石风化严重的地段,采用图1-3-3(c)型式,两侧均为重力墙;如渠道一侧为岩石,介于图(b)和图(c)之间的地质时,亦采用图(b)的断面型式。
一干渠全长39.7公里,其中有28.5公里设在土夹石堆积层和砂卵石洪积层上,故设计为梯形断面,并采用粘土防渗,片石护面结构。这样,可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前发挥灌溉效益。但是,三结合工程技术小组经过多次商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认为:梯形断面的弱点是多占地85亩。同时,干砌片石护面不能确保防渗层不受寒冻、冲刷的破坏,工程地质条件也不易保证防渗层和断面型式的稳定。此外,粘土来源有限,粉碎、夯实的任务也比较艰巨。所以,在施工时,改为浆砌石矩形断面。
在施工管理运用的实践中证明,采用矩形砌石渠道虽然在修建时多用一些工日和投资,但断面稳定,渠身牢固,有防渗、防冲,便于和建筑物联接等优点,同时给以后的管理维修工作也带来了方便。特别是少占耕地,对地少人多的山区来说意义更大。从长远来看,这种过水断面型式,在石料丰富的山区是可取的。
总干渠和三条干渠修建在太行山腰,因受地形限制,弯曲、迂回、盘旋绕行,这是山区渠道难以避免的。若使渠道顺直,必然大大增加工程量和投资。因此,在选线时,一般要求目测的弯道曲率半径不小于三倍水面宽度,并要求尽量顺直,避免陡弯,必要时削坡改线。
渠道糙率(n),是决定过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总干渠及干渠设计时采用n=0.0225,当时系假定全渠均用浆砌石衬砌。但在施工中,部分渠段岩石质量较好,渠底和靠山一边未衬砌。1963年,对红旗渠总干渠和英雄渠干渠进行了实测,结果n值均在0.028-0.031之间。分析其原因,在于渠道的部分地段没有衬砌,对糙率影响较大。此外,渠道弯曲也会对流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以上情况,在红旗渠建成后,已对大部分衬砌不完整的渠段加以衬砌修补,不但改善了糙率,而且渠道防渗效果也明显好转。总干渠和各干渠过水断面计算成果见第三编表3-4-3。
渠道过水断面(矩形)的尺寸,根据已选定的坡降、流量和断面的几何形状,利用水力学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了计算确定。
4、渠墙断面设计
过水断面确定之后,即应设计出符合经济安全要求的渠墙尺寸,不致于出现地基变形的危险。关于这方面的计算,一般按两种最不利的工作条件来分析:一是墙内水深最大,墙外无依无靠(完全临空),由水压作用和墙体自重来维持平衡,如图1-3-5(a);二是墙内无水,墙外填土,由土压作用和墙体自重来的维持平衡,如图1-3-5(b)。上述两种情况的计算方法从略。
二、建筑物设计
全灌区各级渠道的各种大小建筑物甚多,其中,总干渠和三条干渠较大主要建筑物有:总干渠渠首枢纽工程、青年洞、自家庄空心坝、南谷洞十孔渡槽、分水岭分水闸、一干渠的桃园渡桥、红英汇流、二干渠的夺丰渡槽、三干渠的曙光洞,还有三干渠三支渠的丁冶岭曙光渡槽等。这些重点建筑物的设计,这里不一一记述,仅根据1960年3月1日第一次编出的《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书》中记载,将总干渠和三条干渠5处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分别作简要叙述(设计计算方法略)。
1、总干渠渠首枢纽工程设计
渠首枢纽工程由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水冲砂闸等建筑物联合组成。
(1)溢流坝。拦河溢流坝位于侯壁断下600米处、河床宽95米。考虑在不影响上游侯壁水电站出力的情况下,确定拦坝顶高程为468.9米(与枯水位相同),坝底最低高程为465.4米,坝高为3.5米。坝址河床有石英砂岩露头,河床中间有突出孤石,可利用孤石分段截流筑坝。坝基和坝头都有石英砂岩接榫,并嵌入基岩0.3-0.4米,安全牢固,稳定可靠。坝下游也是裸露的厚层岩石,抗冲力强,无需做消力设备。据天桥断水文站考察,此段浊漳河历史上的最大洪水流量为7000立方米/秒,以此作为坝顶的最大漫溢流量来计算研究坝体安全程度。坝的断面采用克立格-奥非采罗夫非真空实用堰,坝的断面尺寸如图1-3-6。坝体采用水泥砂浆砌石重力坝结构,其单位重量2.3吨/立方米,浮托力系数采用1/2,流量系数采用0.49,坝体与基岩摩擦系数取用0.7,侧收缩系数用0.95,按最高水位和无水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计算略)。经计算,抗滑安全系数Kc等于4.02>1.3,坝顶水头为10.5米。下游河槽,按底宽95米,边坡1:2,坡降1/200,糙率0.035,求得下游水深7.8米。
(2)闸门。引水隧洞长105米,位于溢流坝的右端,洞后经55米的明渠设单孔宽2米共3孔的进水闸。渠道设计加大流量25立方米/秒。进水闸底高程为463.75米,闸前底板上设有一道高0.5米的斜向栏砂槛,用此拦截粗粒砂石块,防止进入闸后渠内。冲砂泄水闸设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冲砂闸底比渠底低一米,提开冲砂闸门,可将闸前渠内淤砂冲入河里。当洪水期流量超过25立方米/秒时,冲砂闸还可起到泄洪作用。
2、青年洞设计
青年洞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设计洞长616米,宽6.2米,高5米,为马蹄形无压隧洞,洞底纵坡1/1500,糙率(n值)采
用0.03,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与明渠同),洞的上、下游与渠深4.3米,底宽8米,纵坡1/8000的明渠连接。该隧洞上段为弓形顺山开洞,下段为216米的穿山直线洞。下段若采取绕山开明渠,需开渠道长约2000米,是钻洞长度的10倍,故选择钻洞方案。
隧洞过水断面按均匀流计算,经计算结果,过水流量为25.8立方米/秒,略大于明渠设计流量,符合设计要求。总水头损失为0.5米,其计算过程略。
3、自家庄空心坝工程设计
总干渠到自家庄村西浊河处,经测量渠底设计高程与浊诃底平交。若使渠道再向上游绕行穿河底修筑涵洞过河,渠道要低于洪水位,不易防洪;若向下游移建跨河渡槽,投工投资太大,并且河床砂卵石覆盖层较深,当时经济又十分困难,也不易取。指挥部领导、技术人员和修渠工匠们一起深入现场考察,提出设计空心坝的方案,解决了总干渠与浊河的交叉矛盾,成为当时设计工作中的创举。
该空心坝按百年一遇洪水流量1500立方米/秒设计,拟定空心坝的形状和尺寸是:坝长166米,坝体呈弯曲弓形,既能使水流畅通,又可增强抵抗上游水压的能力。设计坝高6米,顶宽7米,底宽20.3米,坝基深埋1-2米。坝下游消力池长20米,宽103米,深1米,再以下为护坦及干砌大块石护底部分。坝体内的输水涵洞采用双孔拱形结构,每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总水头损失0.35米。坝体内外及消力池临水面部位,均采用水泥砂浆砌石,其它部位用石料石灰砂浆砌筑。
为了控制洪水流势,不使其漫入空心坝进出口段明渠中和危及下游白家庄的安全,在坝的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直至下游护坦尽头处终止。
4、三干渠曙光洞工程设计
第三干渠曙光洞线太长,必须开凿竖井来增加工作面和通风、出碴。曲线隧洞放样复杂,较难准确掌握方向,一般很少采用,而多用折线隧洞。曙光洞长近4公里,就是采取由几段折线所组成,从中间设置了34个竖井,这样既提高了工程进度,还达到了工程质量要求。
5、一干渠桃园渡槽工程设计
红旗渠施工初期,石拱的拱券,大部分采用180度的半圆拱,以后随着设计、施工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加大了孔径,改用了120度。座落在一干渠上的桃园渡槽,长100米,宽6米,总高24米,共7孔,每孔净跨8米,均采用了120度圆弧型,成为一个桥下导洪水,桥槽内走渠水,槽顶设路面,行车行人,多用型的渡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