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渠系布置
一、红旗渠总干渠
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河口到卢家拐村西穿越青年洞,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
二、红旗渠第一干渠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
三、红旗渠第二干渠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下有支渠达安阳县马家乡。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设支渠13条,灌溉面积11.62万亩,其中任村镇450亩,姚村镇2871.2亩,河顺镇43185亩,横水镇43833亩。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
四、红旗渠第三干渠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红岭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镇东北部地区的耕地;二支渠沿东岗盆地北边到砚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侧经大井村到教场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顺镇北部的付家沟村。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33332亩,河顺镇7430亩。
五、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分干渠
该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吏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
六、英雄干渠
英雄干渠始建于1956年春,后因资金缺乏暂停。1957年12月12日再次动工,1958年5月30日竣工。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渠首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下设5条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沿林虑山向北到黄华河北岸,长19.5公里,后因水源、地质和红旗渠一干修建等原因而废。二支渠原由合涧村北头沿乌云山北侧到采桑村,长35公里;三支渠沿乌云山南侧向东到东姚镇的老李沟村,总长105公里。后实践证实,渠系布置不宜。1959年冬将二、三支渠合并,改由从合涧镇北头起,沿乌云山北侧经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为干渠,在油村分为第二、三支渠。1966年红旗渠一干渠通水后,将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油村以下改称红英二支和三支。1982年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据受益面积之大,又改称红英北分干和红英南分干。四支渠由合涧大桥过淅河,沿等高线绕原康盆地至小店乡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长36公里。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往南过天桥(铁索桥)到栗园岭,因天桥过水难,未能如愿,1965年兴建淅南渠后被取代,同时撤除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