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条干渠的修建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4-03 17:11  文章来源:
分享:

1965年4月到10月遇到大旱,190余天中仅7月落了半场小雨,淇、洹、淅、露四河断流,库塘干涸,许多村庄吃水困难,唯红旗渠总干渠、临时一干渠和二干渠申家岗以上漳河水源源不断,他任村、姚村、城关等公社的17.8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渠水流到之处,一片绿洲;渠水未到之处、禾苗枯焦,有水无水两重天。人们看到了渠水的威力。严重的旱灾,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决心加快修渠速度,让水流到自己家门前。
  总干渠建成通水的胜利喜悦及抗灾效益,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当时,县委决定集中力量,先修二干渠,1965年4月,总指挥部移师二干渠畔的姚村公社焦家屯大队。从1964年12月到1965年10月,二干渠分水岭至庞村段建成通水。1965年9月起,三条干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一干渠从姚村水河至合涧,由姚村、东姚、原康、城关、采桑、小店、台涧7个公社承建。二干渠从庞村渠段起修至横水公社张家井,由河顺、横水两公社承建。三干渠从分水岭至曙光洞东口,由任村、河顺、东岗三公社承建。总指挥部移师一干渠畔的城关公社桑园大队,分片设分指挥部,现场指挥。
   三条干渠施工的特点是人数足,速度快,质量高。据1966年3月统计,上渠劳力达40659人,其中一干渠27098人,二于渠7471人,三干渠6090人。另外,还有参与运输等后勤服务的约3万人,共计7万人,占受益社队劳力总数的59%。红旗渠所要通过的山山岭岭,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可以听到锤钎声、放炮声,一派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壮再图景。
  县委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红旗渠工地,访问群众,与民工座谈,总结推广建渠经验。县委听技术人员对一干渠设计梯形断面有异议,认为占地多,工程量大,并不能保证不漏水,不适应林县山区特点,不如改为矩形断面。经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比较后,申请卜级修改设方案。对修渠出碴要求妥善处理,一是垫路,二是垫地角,三是垒岸,建渠路通,出碴不见碴。渠道穿过村庄时,要留出一些台阶,便于群众下渠打水。要搞好施工管理,一律实行包工定额。要搞好民工生活,让粮食部门作好粮食品种调剂工作。
  施工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开展学习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王杰活动,随时随地表扬好人好事。三个战区(即一、二、三十渠工地)开展竞赛,总结推广施工经验,互传捷报。施工进入中期后,1966年1月,县委、县人委在桑园村召开红旗渠工地英模表彰大会。出席会议的有高速度高质量施工的49个模范社队和489名模范个人。大会交流了经验,要求各战区广泛总结宣传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进一步鼓舞了群众,加速了施工进度。
  三条干渠建设中,也有几处较为艰难的大型骨干工程。
  修建桃园渡槽在修一干渠桃园渠段时,被一条百米宽的桃园河谷断了去路,按照这里的地势,设计一条条槽下走洪水,槽中流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顶跑汽车的渡槽。采桑公社300名社员担当这一任务。桥高,负荷大,仅起拱搭架就需3000根好木料,算上搭脚手架,木料用的更多,而指挥部只供给木料1000根,得分两期搭“木牛”架,建桥时间需延长。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采桑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郭增堂和施工员秦永禄反复琢摸节省木料办法,根据“立木顶千斤”的原理,设想改接双梁搭架为通梁搭架,改用石头代替顶梁柱,减少肋条,称为“简易拱架法”,可节省木料2000多根,总指挥部所给木料够用有余。该渡桥在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连队团结奋战下,于1966年4月1日提前完工,渡槽全长100米,宽6米,最大高24米,共7孔,过水断面高37米,底宽2米,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65立方米。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在修建这一一工程中又一次战出威风,三条干渠通水典礼时,被评为特等模范营,上述三个连也被评为特等模范连。
   建设夺丰渡槽二干渠夺丰渡槽位于洞顺公社东皇墓村附近,是红旗渠干渠中最长的渡槽,全长413米,宽4米,高14米,50个孔眼,要通过3.5立方米/秒的流水量。河顺公社东皇墓、西皇墓、东山、石口等9个大队承建。渡槽建设速度很快,1965年12月着手备料,翌年2月14日始砌,4月5日竣工,前后只用了50天时间。在建设这座渡槽过程中,需要上万立方米的石料,为了找到优质石料,河顺公社分指挥部副指挥长郭振彪、技术员郭维仓等,打开一处山石,一看不满意就另换一处,近处石料不好,就到远处去寻,终于在离工地二公里远的杨伯山屯村附近找到大量的好青石,在离工地5公里远的地方找到好沙子。
  工程大,锻的石料多,各大队都采取老石匠带徒弟的办法,老手带新手,一手带多手,先锻出几块样板石,让大家照着锻。有些队让徒弟锻荒石,师傅锻细料,块块锻成“寸三道”(每一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运料路途远,有时难免碰撞,便改石场锻料为工地锻料,宁肯多花费力量,不肯让石料降低质量。锻出的石料有角有楞,质量过得硬。
  公社原来计算,修建这样大的工程,根据现有运输能力,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运料任务,但在群众发动起来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小车齐出动,牲口驮,肩膀扛,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仅用了一个月,就全部完成运料任务。
  在渡槽建设工地,河顺营柳泉连的女青年李泉珍以争强好胜、踏实肯干出了名。她17岁,刚刚中学毕业走出校门,正赶上修建渡槽的后期工程,刚来到工地参加建渠劳动,积极性很高,但缺乏锻炼,一天一股劲地挑了30担水,肩膀被压肿,身体象散了架。她不甘败阵,第二天忍着肩疼,咬牙憋气继续干,越挑越起劲,后来一天能挑到88担水,比男劳力定额还超出8担,社员们赞叹说:“学校门刚出来的嫩芽儿,有志气。”渡槽建设料石和沙运输任务大,各大队派出的马车、牛拉杠车、铁轮车拉石头;沙供应不上,李泉珍和几个女青年向连长请求去推沙,连长说:“这不是你们女孩子能干的活儿,来回二十五里路(即12.5公里),越沟爬坡,咱这地方,“宁往岭北走一百,不上岭南十二里坡。”可泉珍不服气,硬是带上四名女青年,推上四个推车走了。回来时,每车推了150公斤沙,当走到十二里坡中途时,她们腰弯成了弓,使足了吃奶劲,汗顺身往下淌,嘴和鼻子喘着粗气,心里“咚咚”直跳,车轮不但不上滚,还往下溜。姑娘们气得眼里冒泪花,泉珍放下车说:“一人推不动,咱大伙儿拉车盘坡。‘气是奴才,使了再来。’”四个车子全被盘上坡顶,姑娘们这才高兴的笑了。就这样她们又坚持推沙半个月。渡槽一天天增高,泉珍和民工一起运石头,大的抬,小的背,她专拣大的往肩上放。一次,正背着石头上架,脚一滑,肩上的石头掉下来,滚下去。眼看要砸住人,她冲到滚着的石头前边,猛扑上去,拦住石头,衣服被挂了个大口子,胳膊被擦破了皮,流着血,她掏出手绢缠住,揉了揉,忍着疼,又继续背石头上架。渡槽增高后,民工们支起土吊车,泉珍和姑娘们负责拉绳上料,累得胳膊红肿,手被绳子磨出血包,就这样坚持一天天的苦干,亲手把一块块料石吊上了墙。渡槽落成后,召开庆功会,李泉珍被评为建渠模范,胸前戴上大红花,报纸上还表彰了她的模范事迹。
  夺丰渡槽由于设计宏伟,加之石工精锻细砌,既有气魄又美观,堪称红旗渠上巨大工艺品,威武雄踞,显示着人民群众的高超技艺和改造自然的博大胸怀,河顺公社分指挥部又一次威名大振,三条干渠通水典礼时,被评为三个特等模范营之一。
   凿通曙光洞  曙光洞是三干渠上的大型隧洞工程,全长3898米。这里因有比分水岭地势更高的火石山、豹子山、卢寨岭三座大山岭,地质非常复杂,岩层石质软硬不均,是兰干渠向具境东北方向伸展的严直障碍。劈山修明渠土挖石方工程量太大,开凿隧洞,必须钻洞近4公里才能通过卢寨岭。根据勘测资料证实,除有坚硬的岩层外,还会遇到裂隙水渗、流沙或断层。设计人员说:“太行山的岩石再硬,地质再复杂,总干渠都穿通了,也不能叫卢寨岭挡住。”东岗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副社长傅生宪,对这么长的洞子也有点担心,尽管东岗公社在修总干渠时征服石子山,攻下红石崭,打出威风,争得了一个“无坚不摧”模范营的好名声,可如今要在卢寨岭肚子里钻一个近4公里长的大窟窿,谈何容易?但是他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横下一条心,全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他坚持和民工一起钻洞,34个竖井他都在下边干过。施工中有问题,他吃得准,解决得也快,起了顶梁柱的作用。
  在曙光洞的开凿中,涌现出了很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凿洞英雄,东卢寨大队施工连长王师存就是其中一个。他是引漳入林工程建设中一名身经百战的骁将,修总干渠征服石子山时,他从山上滚下来,脸上落了个10公分长的大伤疤。当他接受开凿曙光洞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他说:“东岗公社号称‘火龙岗’,现在红旗渠总干渠修通了,漳河水流入林县,我大队也不能看着渠水种旱地。卢寨岭就是一座铁山,也要戳它个大窟窿。”分指挥部在卢寨岭洞线上,沿途布设了34个竖井,然后从每个竖井里向两头凿平洞,这样把打洞工作面增加到70个,加快了整个隧洞的进度。方案确定后,东、中、西三个卢寨和其他18个村的民工立即在卢寨岭上二摆开战场。王师存率领的东卢寨连,战斗在34号竖井上,随着竖井的不断加深,大白天施工井下也是一片漆黑,他把自己家里的马灯提到工地照明。行动就是无声命令,大家看连长提来自己家的马灯,都默默地各自提来马灯或油灯照明施工。放了炮硝烟弥漫,仅排烟就得四五个小时,王师存冒着生命危险下洞用衣服赶烟,还创造了风车或用抬筐插上树枝上下拉拽赶烟雾,提前50天完成了本村承担的施工任务。他主动
  与大家商量协助兄弟连队凿洞,又承担了26号竖井上最艰巨的一段工程。这个竖井有23米深,在竖井半腰遇到流沙层、地下水,施工困难,王师存带头冒水挖凿。当平洞打到100米长的时候,突然遇到严重塌方,他和大家商量,采取边开凿边券砌的办法,保证凿洞进度和质量。有一次他和民工付黑旦被塌方堵在洞里,空气愈加稀薄,马灯熄灭了,呼吸困难。他俩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王师存鼓励同伴说:“不要慌,外边的同志也在营救我们,我们从里往外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挖出去。”他用钢钎猛击洞壁,传递洞中消息。外边的人听见里边有声音,也全力抢救,终于从石碴顶部挖了一个小孔,他让付黑旦先爬出去,自己最后爬了出去,俩人都脱了险。他和广大建渠民工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4月5日钻通隧洞,广大群众称王师存是红旗渠上的“钻洞能手”。东岗公社分指挥部又因钻通“曙光洞”而名扬全县,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被评为三个特等模范营之一。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全部竣工,共完成挖砌土石和浇筑混凝土方量291.43万立方米,修建大小建筑物469个。最多上劳力达7万人。三条干渠如巨龙象银带,南去北往地盘绕在山地丘陵之间。
三条干渠通水典礼 1966年4月20日,全县人民隆重举行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主会场设在一干渠红英汇流处,在一干渠桃园渡桥、二干渠皇墓夺丰渡槽、三干渠曙光洞东口和安阳县马家公社科泉西长虹渡槽设分会场。参加大会的有12万人,收听广播的有21万人。
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文敏生,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赵文甫,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候补书记纪登奎等,中共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安阳专员公署专员李炳源,地委副书记兼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第二书记李贵,县委副书记、县长李运保参加了典礼。参加典礼的还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出席河南省地、市、县委书记会议的全体同志,应邀出席大会的有中共山西省晋东南地委副书记、晋东南专员公署专员刘已未,中共山西省平顺县委副书记李振华及石城、王家庄公社负责人等。
杨贵作《红旗渠建设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的报告。杨贵在《报告》中回顾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全面评价了人民群众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精神;顾全大局,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他要求全县人民要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说:“红旗渠整个支渠还没有配套,平整土地任务还很大,要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就需要从引、蓄、挖、保四个方面全面去抓。”他要求全县人民鼓足更大干劲,戒骄戒躁,去争取山区建设的更大胜利。
文敏生代表省委、省人委和出席省委召开的地委、市委、县委书记会议的全体人员向林县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红旗渠的建设说明,我们的党,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不但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而且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走我们自己的道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继承和发扬了革命老根据地的光荣传统,具有彻底为人民服务、彻底依靠群众、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善于调查研究,集中群众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改天换地的战略任务和革命措施,既有远大的理想和革命的胆略,又有科学态度和革命的实干精神,善于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重重困难,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坚定性。林县县委是一个革命化的战斗司令部。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不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毛泽东思想,要建成红旗渠这样艰巨的工程,是不可能的。”他说:“红旗渠的建设还说明,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有最大的战斗力,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革命老根据地的林县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革命曾经作出重大贡献,作出了很多奇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组成一支改天换地的劳动大军,这支大军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就能征服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高度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高度发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
革命精神,高度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
他说:“英雄的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通过艰苦的斗争,又锻炼了英雄的人民。在建渠的过程中,涌现了大批的英雄模范和能工巧匠,他们是革命的闯将,是改造大自然的英雄,他们作出重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他要求全省人民向林县人民学习。他说:“红旗渠是全省人民向大自然开战、艰苦创业的光辉榜样。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应该在学习大寨和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基础上,掀起一个学林县、赶林县、超林县的比学赶帮超运动。要学习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处处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学习他们彻底为人民服务、彻底相信人民、彻底依靠人民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的领导方法;学习他们坚持真理,敢于经风险、挑重担,迎着困难前进的无产阶级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坚定性;学习他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干、穷干、实干、巧干的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领导革命化和群众革命化,推动三大革命运动,推动改天换地的斗争,推动春耕生产,为彻底改变河南面貌,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而斗争。”
崔光华在讲话中指出:“在六年来的施工过程中,林县县委始终坚持政治挂帅的方针,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做彻底的革命派。尽管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经济上、技术上和其它方面的困难,但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充分地发挥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依靠集体智慧,依靠人民公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冲破各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林县人民多年来朝思暮想的引漳入林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的讲话受到与会群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晋东南专员公署专员刘已未在讲话中代表晋东南地区30万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他高度赞扬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革命精神,表示“一定要继续教育全区人民,以你们为榜样,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为重新安排晋东南的河山,坚持不懈地斗争到底。”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李振华在讲话中说:“借此机会,请允许我转达中共平顺县委、平顺县12万人民,对林县县委、林县全体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胜利地完成了红旗渠伟大工程的热烈祝贺。表示“要把林县的经验及时地传给平顺县,让我们两县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互相学习,携手前进,以促进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
文敏生、崔光华的讲话和杨贵的报告都指出: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山西省委、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和沿渠地区的干部、群众,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大力的协助,表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特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12点20分,文敏生在“红英汇流”处的桥上剪彩后,奔腾的红旗渠水和英雄渠水汇流而下,溅起一道道雪白的浪花。欢呼声、爆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人们欢乐的心情达到了顶峰。林县人民多年来朝思暮想的理想实现了。六年多来为之顽强奋战的目标实现了。
中共河南省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赠与林县人民委员会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乘胜前进”15个大字,并且赠给参加红旗渠建设的英雄模范每人一本《毛泽东选集》。中共安阳地委、安阳专署为红旗渠的建设者颁发了“人红山河变”的奖状。中共林县县委和县人委向参加修建和支援红旗渠建设的33个特等模范单位和43名特等模范人物发了奖状。在三条干渠通水典礼之前,1966年4月17日,县委、县人委召开“林县红旗渠建设英模大会”,隆重表彰了建设红旗渠中的模范单位和个人,授予86个单位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单位,其中有河顺、采桑、东岗3个公社分指挥部为特等模范营,18个特等模范连(大队),甲等模范连33个,乙等模范连32个;授予74个单位为支援红旗渠建设模范单位,其中,特等模范单位12个,甲等模范单位30个,乙等模范单位32个。表彰模范个人732人,其中特等模范43人,甲等模范229人,乙等模范460人。
4月21日,《河南日报》发表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4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赞扬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建设红旗渠工程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社论说:“修建红旗渠的最初几年,正是林县和我们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许许多多困难面前,敢不敢挑这样重的担子?这是对林县人民的一个严重考验,更是对林县县委的一个严重考验。林县县委不愧为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主动地、清醒地接受了这个严重的考验。”还说:“用什么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加强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还是忽视政治,突出物的作用和技术的作用?林县人民用最有力的实践作了回答。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如果都像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面貌必然能够更快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