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斗、农渠配套
灌区斗、农渠配套,经历了前后两个高潮阶段,第一个高潮是1970年至1978年,这个阶段以石砌矩型渠为主,兼搞水泥“U”型渠和灰土管道;县水利局、红旗渠管理处工程技术人员,坚持在第一线奔波,现场指导,出色地完成了红旗渠灌区各项配套建设。第二个高潮是1990年起,全省开展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这个阶段中,以浇筑混凝土衬砌硬化为主,兼搞“白龙化”,即埋设地下塑料管道,配套质量较前提高,建成大面积连片节水方。
在红旗渠灌区斗、农渠配套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社队(乡镇村)自筹投资建设,石头自己起,石灰和沙自己备,水泥自己买。凡涉及两个村以上共用的斗渠,由公社(乡镇)统一规划,分段立界分配受益单位承建。一个大队(村)用的渠道,按照统一规划,自己组织修建。斗、农渠线布置多与田间道路合并布设,使渠、路、树并行,便于综合利用和管理,减少工程量,少占土地,方便机耕。斗渠断面的确定,按5天能浇一遍地设计。合理留出渠道闸口,以方便浇地。强调闸门配套齐全,专人管理,组织专业队和农闲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进行斗、农渠配套建设。冬季起石、备料,搞群众运动,开春后和收秋前后抽调有技术的专业队集中垒砌,过水面用整齐的料石镶面,背后块片石陪砌,用石灰沙浆或石灰粘土浆砌筑,水泥沙浆勾缝。
1976年灌区建成年产7.5万吨水泥的红旗渠水泥厂后,给农田建设增添了后劲,灌区无偿调拨给各社队水泥2000吨,用于斗、农渠配套,形成“U"型混凝土斗农渠配套热,这种渠道省工、省料,简便易行,备石子可发动群众,不误强壮劳力,料齐后,以大队或生产队抽出专人预制或现场浇筑。一些队采用夯筑石灰土管道和埋设混凝土管道的办法,将地上明渠改为地下暗渠。其好处是:取材容易,造价低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减少地面工程,便利机耕和交通;减少蒸发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耕地,减少管理用工。地下管道的结构尺寸和过水流量等认真测算,以能够承受内水压力,承受机耕及交通车辆荷载,管道顶部有足够的覆盖厚度,覆盖层一般在0.7米以上。
在斗、农渠配套中,建成较大的社办工程有城关公社建成的红旗渠第一干渠十一支渠方家庄“红旗”渡槽,该渡槽为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全长1275米,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架,最高处19.6米,共104孔,每孔跨径10米。渠槽宽1米,高0.8米,设计过水流量1立方米/秒。1976年11月至翌年4月建成。较大的队办工程有座落在红旗渠第二干渠八支渠上的留马“过江”渡槽,长680米,宽7.5米,高15米,设计过水量为1立方米/秒,1973年10月至1974年4月,由横水公社留马大队建成。
1974年,在红旗渠管理处支持下,姚村公社坟头大队在分水岭下建成自压喷灌50亩,开林县喷灌之先河。
截止1982年底,红旗渠灌区共建成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有各种建筑物4838座,其中有渡槽32座,总长3118米;隧洞48座,总长2093米;农渠4281条,总长2488米。从1990年起,在全省开展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中,灌区内各乡村大搞节水工程,使斗、农渠硬化数量和质量以及节水效益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内容详见《弘扬红旗渠精神》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