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4-04-03 17:10  文章来源:
分享:

红旗渠灌区是一个山区灌区,地块大小不均,也不平整,形状颇多,有的象“扁担跷”,有的如“煎饼鏊,有的似“砚台池”,浇地困难质量差,还浪费水。进行农田平整建设园田化是水利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配套建设,坚持以大队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建成后,按劳动投工、及原有土地基数,再分配生产队或社员耕种。块块地做到渠成、地平,保证浇水均匀,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达到高产稳产。1969年7月,红旗渠主体工程建设结束后,在继续开展红旗渠灌区水利配套建设的同时,全县各社队掀起了以平整深翻土地为主攻方向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1975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县、社、大队、小队干部共7300人参加会议,县委书记秦志华代表县委作了《大干苦干,改条件,建基地,加快山区建设步伐)的报告,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会议推广了小店公社元家庄大队在党支部书记赵德义带领下,狠抓深翻改土,修建水库,科学种田,养猪积肥,粮食产量“过长江”(即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黄河以北亩产粮食指标为400市斤,黄河以南为500市斤,长江以南地区亩产为800市斤)的经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后各社队都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采取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专业队常年干,农闲组织群众运动搞突击,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深翻改土活动中,坚持以“三改一保”为标准,即改田地不平为水平田,改土浅地为土深,改没岸地为有岸,保护好活土层,努力做到平地园田化,山“大寨田”。对裂礓茅草地,剥皮抽筋拣骨头;对土薄石厚地,挖石填土增施肥;对死土夹板地,深翻加厚活土层;对岗凹不平地,削岗填谷造“平原”。随着深翻改土活动的进展,由一个小队、一个大队的改土工程,发展到跨队跨基点,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连片治理。从县委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常委到各公社党委书记,都带头深入到农田基本建设火热的战场中去,现场办公,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打深翻改土的“人民战争”。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路明顺带领农委和合涧公社的干部,在合涧公社温家掌大队扎下营盘,用了两个冬春,将支离破碎的山坡丘陵薄地改造成地平如镜、畦直如线的千亩海绵梯田。采桑公社下川大队原来的1800亩耕地,分布在“一坡、两岗、四道沟”里,共有500多块,耕作十分艰难。大队党支部书记刘生保率领全体群众,从1972年至1975年大干苦干四个冬春,搬掉了四个土山丘,填平两道沟,投工25万个,搬运土石100多万立方米,闸沟设岸8000多米,将低凹不平瘦薄地,建成了58块高产稳产田,全村粮食亩产量由1970年的288.5公斤,1976年增加到486公斤。
平地建设大方田。原康公社东北部的岸下和大荒大队周围约4000亩面积内,有9个荒滩4道沟,550块耕地,这里原来是鹅卵石多,棘针杂草丛生,田地分布其间,形状多样,高低不平,土薄石厚,浇地用水多,肥料流失严重,怕旱又怕涝,种不保收,亩产粮食仅有50公斤左右,是有名的拉腿田。1975年冬,中共原康公社党委书记连秉成(姚村公社西牛良大队人)和党委一班人,带领群众,坚持“千里万担(土)一亩田,卵石滩上造平原”,在这里摆开战场,除把原来她块的土进行过筛,挖坑埋石外,组织人推肩担,并配有10辆汽车、25台拖拉机、150辆胶轮车,往返3公里,从原康、东掌、宋村大队运土,每人每天行程50公里,连续苦干了两个冬季,投工35.5万个,在荒石滩上新建耕地2700亩,分60块,每块‘45亩,被誉为“人造小平原”。中共姚村公社党委书记马计拴(东姚公社下郊大队人)和党委一班人,为了因地制宜,搞好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在西张、寨底、秦家庄、东贤城等大队蹲点,摸索经验,为全社树立了不同类型的改土样板。秦家庄大队大部分耕地土层厚度不到20厘米,土层下是一层劣石隔,厚约0.3-1米,再下是厚土层,群众称这种地叫“脸朝下地”,“好土脸朝下,旱涝都害怕,早了地冒火,雨大淹庄稼”。大队党支部书记秦天明(公社党委委员),率领群众大干四个冬春.采取“开膛破肚,剥皮拣骨头”的办法,挖出好土,埋下卵石,加厚活土层,增强蓄水抗早能力,挪动土石39.38万立方米,使875亩耕地全部得到了深翻平整,改变了“打钢地,低产量,全年粮食不上纲’‘的局面,1977年,在七灾八难的情况下,粮食亩产达到420公斤,比1970年翻一番。中共城关公社党委书记王锡铭(东姚公社大庄大队人)和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高买元,率群众大搞深翻平整土地,彻底改变了旧面貌,农业连年获得高产稳产,被评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1970年9月,有人砍林县红旗,诬蔑红旗渠巨大成就,攻击这个大队是“假典型”。高买元带领群众和这种错误言论对着干,开渠筑库,治山造田,成为“红旗更鲜艳”的先进党支部。除此之外,还有象泽下公社上庄、七峪大队,临淇公社李家寨大队,横水公社留马大队等,在深翻平整土地、劈山造田上做出了显著成绩,成为20世纪70年代全县的农业先进典型。
灌区内的梯田地边,有不少早年午砌石岸已经变形,每逢阴雨或消冻时节,经常倒塌,上塌下压,损坏耕地,不利保持水土,影响农业产量。因此随着农田基本建设配套,把凡是平行等高线布置的田间渠道,布置于大地岸下侧。岸、渠平行布置成直线,先干砌垒岸,后浆砌渠道,由于以渠带动梯田石岸的改造和加固,使块块农田石岸坚固整齐,岸头土岭肥大,进一步增强了保水保肥能力。
1974年至1976年,在大搞深翻改土的同时,沿淇河、浙河、洹河、露水河一带的社队,拦河筑坝、垫滩造地,也收到了效益。如中共任村公社党委第二书记丁文修(东姚公社冯举沟大队人)和党委一班人一起,率领群众在露水河拦河垫滩造田2350亩,使一片荒滩变成了平整如镜的一块块大方田。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1979年止,全县累计平整深翻耕地50万亩,建山坡梯田27万亩,劈山造田2万亩,改造低产田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