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报刊文选及重要文献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17-03-01 08:55  文章来源:
分享:

贺红旗渠通水
    林县红旗渠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并已开始输水浇地了。这是林县人民的大喜事,是林县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国家帮助和四面八方支援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力量,奋发图强,顽强战斗,在我省水利建设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我们热烈祝贺林县人民取得的这一伟大成就!
水是人生存的需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林县位于太行山区,土薄石厚,奇缺的就是水。过去,干旱严重时,农业无收,人们不得不逃荒;有些地区干旱无水吃,人们还不得不逃水荒。正因为如此,引漳入林改变林县缺水面貌,是林县广大群众祖祖辈辈所梦寐以求的。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时代,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六亿神州尽舜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在这人类大有作为的时代,解放了的人民把神话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林县人民苦战五年,投入1200多万个工日,开挖土石方870万立方米,在那悬崖峭壁,白云缭绕的太行山腰上,一条势如游龙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建成了,漳河水飞入了林县。奇迹,这是伟大的奇迹!它又一次向我们印证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的人民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的人民,是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人民,坚定地依靠他们,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能改变,高山可以低头,河水可以让路。    
林县红旗渠是民办公助的工程。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是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大自然进行胜利斗争的过程。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建设这样伟大的工程,在工程设计和技术等方面,困难是很多的。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敢想敢干,破除迷信,迎着困难前进,越困难越干。“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的规划远景,鼓舞着他们;解放以来修建渠道,特别是1958年修建英雄渠的经验,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一个革命的工程设计,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办法,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在短时期内拿出来了;施工中一些技术比较复杂的问题,依靠群众,胜利地解决了。他们为设计革命化,为现场施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更可贵的是,在连续三年大旱,人民生产、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他们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坚定性,敢于把困难踩在脚下,工程的修建硬是坚持下来了。这不是由于他们的物资丰富,是由于他们相信人民公社强大无比的优越性,是因为他们对水有特殊的感情,为了水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民工们无煤烧,上山拾柴;无菜吃,到处挖野菜:无工具、炸药……设厂制造。一根草,一张纸,都要用到需要的地方。许多物力、财力不足的困难克服了。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林县人民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是革命的闯将。他们不仅具有敢于改天换地、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和藐视困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善于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通过革命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促进事物的发展,改造客观世界。这是革命闯将的应有气质。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有一些庸人,他们缺乏革命精神,不敢破旧立新,更不敢发明创造,整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人家没有干过的事,他不敢于;人家在试验的事,他只是观望一下,也不干;人家干成了的事,他强调自己的条件不同,还是不干。有些事情偶尔他们跟着干了一下,别人认真地干、坚持地干,成功了,他却只是那么干一下,或者半信半疑地干了一阵,失败了,从此不敢再干了。这是一种十足的懦夫懒汉思想,是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我们应当象林县人民那样,争当革命的闯将,不做无所作为的庸人。
    我省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不旱就涝,有时涝而变旱,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旱涝灾害有所减轻。为进一步改变自然面貌,战胜旱涝灾害,促进、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地十分需要一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当是自力更生的,而不是躺在国家身上的。这样,群众有了奋斗目
标,也才便于组织劳力,把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常年,一块一块地改造,一步一步地前进。在这方面,林县治山治水经验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尤其是他们修建红旗渠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应当大大提倡。    
现在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已建成通水了,林县人民为自己的伟大创造欢欣鼓舞,这是很自然的。然而就林县治山治水总任务来说,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何况红旗渠工程今后配套的任务还甚艰巨。我们希望林县人民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很好地总结经验,再鼓干劲,继续前进,夺取新的胜利,在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1965 4 18 日《河南日报》社论 )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祝贺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说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建成,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的英明和正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但是我们取得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突出政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红旗渠是一个光辉的榜样。


  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这是林县人民在改造林县旧河山的斗争中的一个大胆的创举,是从根本上改变林县自然面貌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一个干旱山区,缺水到了惊人的程度。历史上,林县人民不止一次地逃过粮荒,也不止一次地逃过水荒。解放以来,林县县委已经领导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但是由于县境内缺乏充足的水源,缺水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从山西平顺县引来漳河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就能够加快林县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远从山西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能够办得到吗?在五十多处人们无法立足的悬崖绝壁上凿成渠道,斩断二百四十多个山头,跨过二百七十多条沟河,这么艰险的工程,林县人民是闻所未闻的。而修建红旗渠的最初几年,正是林县和我们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这许许多多困难面前,敢不敢挑这样重的担子?这是对林县人民的一个严重考验,更是对林县县委的一个严重考验。


  林县县委不愧为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主动地、清醒地接受了这个严重的考验。林县县委知道,引漳入林,这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实地勘察的结果表明,虽然工程十分艰险,但是完全可能作到。林县县委懂得,举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办这些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怀,使得林县县委敢于不顾一些人的责难和反对,毅然决然地在最困难的时候挑起了这副重担子,把改造自然的斗争坚持到底。


  彻底为人民的思想,同高度相信人民群众创造力的观点是一致的。林县县委并没有低估修建这条渠道的困难。但是,他们坚信,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使全县群众都懂得为谁修渠,为什么修渠,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林县县委一贯重视抓阶级斗争,重视做人的工作,重视安排群众的生活。几年来,红旗渠工地干部和民工一直坚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一直坚持推行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干部真正同民工打成一片,干部、群众真正拧成了一股绳。哪里的工程最困难、最危险,工地指挥部的负责干部就到哪里带头参加劳动。有关民工生活上的一切问题,只要能够解决的,都用最负责的精神及时解决。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我们党领导下,在太行山上精心建造的一条人工天河。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人的因素第一的作用。


  修建红旗渠这样的伟大工程,国家在可能范围内给予有力的支援;平顺县的党组织和广大人民,从各方面给予必要的赞助。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这里充分表现出来。当然,在这个伟大工程中,英雄的林县人民起着决定的作用。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地、坚定地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多快好省地建成红旗渠的伟大胜利。


  用什么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突出政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还是忽视政治,突出物的作用和技术的作用?林县人民用最有力的实践作了回答。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如果都能象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突出政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面貌必然能够更快地改变。


  我们祝贺林县人民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取得伟大的胜利,预祝他们在继续完成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在继续改造林县河山的面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斗争中,取得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

  (1966 4 21 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