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人民健康事业中
——追忆北京医疗队在林的峥嵘岁月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4-04-16 16:33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太行山下,步履匆匆;健康路上,风雨兼程。

  60多年前,在林州人民气壮山河的修渠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意志,在林县摸情况、找病因、建基地、攻难关,开辟出了另外一条时间上的抗癌之河,真正把论文写在了人民的健康事业中。

  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北京医疗队”。在医疗队的帮助下,林州建立了食管癌防治基地,食管癌防治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现在,林州已成为中国食管癌防治的一个高地,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已成为全国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食管癌人数约15万人;1972年至2018年,美国、德国、英国、伊朗、南非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批600多名肿瘤专家先后来我院考察和交流,其中,中美项目协作多年并取得重大科研成就。2018年,成为国家“一带一路”食管癌外籍医生培训基地,首批坦桑尼亚国家委派的两位胸外医生交流后已回国担任骨干医生,成功开展了食管癌手术治疗。

  今年,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医学科学院林州市食管癌防治基地成立65周年,在此重要时刻,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流金岁月,从老一辈那可歌可泣的医者仁心事迹中,赓续传承、艰苦奋斗,为明天的砥砺前行、续航梦想,积蓄更大的力量、做出更大贡献。


  牢记使命,坚守初心代代传

  林州、北京,相距550公里,因“食管癌防治”紧密相连。

  1957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的汇报中,了解到河南西北山区的地方病,特别是“食管癌”长期威胁着林县人民的健康,亲自指派李冰院长到林县做调查,向癌症发出了宣战令。195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院长李冰到林县调查,传达了总理让“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的重要指示。1959年,北京阜外医院吴英恺院长、日坛医院的黄国俊教授也先后来林县调查。自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日坛医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医学研究所、病毒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和抗菌素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北京医疗队先后来到林州,进驻姚村,开始了食管癌现场综合防治研究工作。

  6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北京和河南的医疗队员,如吴桓兴、李冰、王建璋、李铭新、张大为、谷铣之、黄国俊、王陇德、张汝刚、孙燕、殷蔚伯、王国清、沈琼、乔友林等,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坚守初心,在林州为食管癌研究防治工作接续奋斗,用青春和激情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穿过历史的风烟,这种使命一脉相承。时至今日,北京医疗队仍活跃在林州市,许多专家仍然经常在林州指导工作,肿瘤防治科研项目仍在林州组织实施,长期参与林州食管癌防治的医学工作者们仍在遵照周总理生前的嘱托顽强攻关。

  “北京医疗队不仅为我们带出了技术高超的医疗队伍,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北京医疗队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火炬,接续奋斗,做群众满意的健康‘守门人’。”在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前,林州市食管癌医院院长王庆伟同全院医护人员共勉。


  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奋楫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林州的苦难只有来过林州的人才能体会,食管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只有来过林州的人才能明白。当北京医疗队的队员扛着行李,从繁华的北京城来到贫瘠闭塞的林县山区时,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面临着生活、交通、观念上的重重困难,但队员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深深体会理解到了林县人民的苦难。他们在生活上与群众同甘共苦,吃糠咽菜,住破庙,下农田,工作中迎风冒雪,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开展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调查,开展病因学研究,探索“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三早的新路子,建立起肿瘤登记制度和三级防癌网,为开展群防群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当地医院开展了手术、放疗、化疗等肿瘤诊治临床工作。

  在六十多年前的林县山区,医疗队员们在下乡巡诊的过程中,一个很难做的工作就是请病人接受治疗。当时林县山区生活艰苦,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不能说有病!认为没有病说有病就会变成真的,许多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说出来。医疗队员们在吃派饭的时候就看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农民得了食管癌,家里不知道。吃饭吃不下,就到门外吃,到最后实在吃不下了,就把碗翻过来扣在地上,回家说他吃完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疗队员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上门家访,宣传诊断的科学性,使病人对诊断增加信任度,增强病人对手术疗效的信心,破除病人讳疾忌医的迷信,使其放心接受手术。于是,在医疗队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动员工作者”,他们为劝病人早点接受治疗,几乎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有一次,医疗队队员赵志和,劝一名早期食管癌病人到卫生院去做手术,病人怎么也不同意。赵志和就每天来他家做工作,向他说明早期治疗的益处,如此反反复复,不下二十次登门,这名病人终于同意做手术。当时这个大队离卫生院几十公里,病人嫌远,还是不愿意来。赵志和二话没说,推来自行车,带上这位病人就上路了。几十里山路,崎岖不平,一人一骑走起来尚且艰难,更何况还要带人前行。回到卫生院赵志和已是累得“人仰马翻”,回头看病人,已然是热泪盈眶了。

  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副院长焦广根说:“北京医疗队研究人员常年扎根在边远落后的林县,无论院士、专家还是技术人员都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许多人把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食管癌防治事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勇于探索,劈波斩浪攻难关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只有跨过崎岖不平的区段,才能到达风光旖旎的山顶。北京医疗队在林州的科研之路,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虽然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设施,但却有一群以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的科学家。

  1971年,下放农村的肿瘤病理学家陆士新接到任务,来到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林县。初来乍到的陆士新,喝了整整一大碗水,才咽下了一小块小米糠和玉米面做的窝头。农民艰苦的生活刺痛了他的医者心,也让他对饮食习惯与食管癌高发的关系上了心。但是,解谜不能靠猜测,找到病因需要缜密的实验。作为医疗队副队长的陆士新,带领队员在近乎原始的条件下起步了:他们把县医院的客房大院改造成了实验室;自己打井,制备蒸馏水;去屠宰场杀牛提取血清;在温箱点燃蜡烛,做成二氧化碳培养箱……为了排查人体内、外环境中是否存在有致癌因素,陆士新将村村户户共494口井逐一编号,提取水样,还收集了几百人的唾液、胃液、尿液以及各种粮食、酸菜等样品进行检测。终于,一种能引起动物食管癌的特异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在酸菜和人的胃液中找到了!为进一步探明这种高致癌物质的来源,陆士新索性把“实验室”挪到了又脏又臭的屠宰场。他把注射了亚硝酸盐与甲基苄胺的窝头喂给做实验的猪,两个小时后杀猪,再取出猪胃,化验萃取。分析证明,酸菜中富含的亚硝酸盐,在猪的体内同样合成了致癌的亚硝胺。这些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亚硝胺是食管癌主要的化学病因,也揭示了林县人患癌与饮食习惯的密切相关性。谜题解开了,陆士新与食管癌的“交手”才刚刚开始。他总结出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和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五项防癌措施,指导林县给百姓做防治、搞宣教,一做就是30多年,用科学开挖出了一条防治食管癌的“红旗渠”。

  1959年,沈琼参加了由河南医学院为主组建的“河南省肿瘤防治队”,来到了食管癌高发区林县。为找到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方法,他整日冥思苦想,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虽然有食管冲洗和探针擦拭等方法的记载,但都没有取得成效。他决定亲身进行试验。先是在胃管的末端装上一个密闭的气囊,外面装上指套,忍着恶心吞了下去,充气后提出,试验多次,显微镜下却没有发现脱落细胞。他想,可能是指套过于光滑所致,怎样才能提取出食管细胞?他反复琢磨,忽然想到了农村老大娘头发上使用的网套,是否能借此网住细胞呢?于是他就从市场买来这种发套,缚在气囊外面,再次亲自试吞。食管受到网套刺激,疼痛恶心,但他强忍着将其吞入食管和贲门,充气后拉出观察。令人惊喜的是,网套上取得了食管黏膜表面的细胞,将其涂布于载玻片上,固定染色,可以制成细胞涂片,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正常。于是,就这样他和同事们反复研究试验,后来改用细软脱脂棉线编织的网,制成了可以顺利吞咽的“网囊食管细胞采取器”。这种被称为“食管拉网法”的检查方法看似简单,但它可以对食管细胞进行提取和鉴别诊断,能在细胞刚刚癌变时就能捕捉到它,而且检查简单、迅速、无痛无创,利于群众接受,适合大面积普查,为开展人群预防性普查和早期发现食管癌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手段。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对这种病理检查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号召并安排在全县范围内采用“拉网法”普查食管癌。首先对年满3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普查。在第一批普查中,有位老红军无吞咽困难等症状,但拉网检查时发现食管细胞早期癌变,手术后健康生活了17年。

  60多年来,先后有400多位专家及技术人员以林县为基地开展了多项研究,比较有名的有上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细胞学拉网普查,80年代的中美营养干预试验以及90年代的食管癌早诊早治课题研究,其中,食管癌早诊早治研究获得了1995年全国科技大奖,王国清教授与食管癌医院联合发明的“胃壁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粘膜吻合术”,获得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成果荣誉证书。上世纪70年代在姚村卫生院进行的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荣获1988年海牙国际会议近距离治疗核通奖。

  在2005年林州食管癌防治座谈会上,一位老病人对北京医疗队的专家说:“我是免费做的手术,手术时43岁,现在73岁,手术30年了,我5个孩子,4个成了家,现在我是四个儿媳妇的家长了,没有医疗队就没有我的今天。”

  “北京医疗队的科研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传承,那个时候,每研制出一种新的药物,医疗队员都是争相充当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试药,确定用药的准确剂量,为以后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的依据。”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副院长魏锦昌说。


  甘于奉献,“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六十多年来,北京医疗队队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仅给绝望中的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而且培养激励了一批本地的医务工作者献身于肿瘤防治事业。如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食管癌病人来林州接受治疗,当年要为林县人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的夙愿已经实现………

  1966年,北京来的第一批多学科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了林县偏远山区任村公社驻扎,破旧的任村卫生院给从大城市大医院来的医疗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所仓库式的破旧院落,若不是看到有些房间外面挂着门诊处、取药处的牌子,谁也不会相信这就是负责任村和附近十里八乡群众健康的唯一医院。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个医院只有一名西医,小手术做起来都困难。有一次,正在参加劳动的哈献文大夫,被院里医生的小徒弟急急地喊了回去。原来,这位医生给病人做扁桃体切除术,切了以后病人不断吐血,医生不知道出血的原因,更不知如何处理。通过这一件事故,大家深切感到了这里人民“就医”的困境。

  1969年,医疗队改到姚村驻扎,姚村的情况比任村稍好一点,但医务人员仍然奇缺,技术水平落后。一个村干部得了盲肠炎,几个月都出不了院。这些都让队员们深切的感到,应该大力培训当地医疗人员,让他们尽快全面地掌握医疗技术,从而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于是医疗队在林县的工作,除了送医送药,调查研究,另外就是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和医务人员。队员们通常白天出诊,夜晚开班讲课。在医疗队实验室,在医疗队帮助筹建的姚村卫生院外科病房,医疗队的专家们手把手地传帮带,并且陆续送许多人员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免费进修,林县许多著名肿瘤专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培养出来的。

  从姚村卫生院调到中医院担任副院长(现在退休)的常扶保,是林州市家喻户晓的肿瘤专家。1969年,他在姚村卫生院工作时,还是个刚满20岁的毛头小伙子,医疗队来了以后,他跟随专家学习医疗技术,教授们手把手教,他也一心一意地学,非常努力,进步很快。1979年,常扶保被送到我院进修。当时,肿瘤医院住房紧张,很多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屋里,一般工作人员连桌子都没有,只有研究生才有张旧书桌。院里还是挤出一间房给他,在生活上尽可能地照顾。李冰院长每月都会叫他到自己家里吃饭,给他改善伙食,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并经常嘱咐他:“医疗队总是要撤走的,所以你们要继承,一定要学好,将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林州肿瘤医院张中兴(现在退休),1973年开始从事肿瘤防治工作,后来在医疗队的实验室学习,与陆士新、吴旻、罗贤懋等许多专家一起工作。这些专家学识渊博,却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尽可能地满足他求知的愿望。同时在这些专家身上体现出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也让张中兴受益良多。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1976年,医疗队为观察一部分病人的情况,坚持每天送医送药。一天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但吴旻教授仍然穿上雨衣要去送药,人们都劝他等天晴再去。但吴旻教授说:“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我们已经和病人约好了,不能不讲信誉。”吴教授在风雨中渐渐远去的背影使张中兴始终难以忘怀,直至后来成为他工作中一种无言的鞭策和动力。

  北京医疗队坚持“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并重,“扶上马,再送一程”是新时期对林州食管癌防治事业继续进行帮助的真实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医疗队的队员下乡巡诊、送医送药、拉网普查,都是自带行李和设备。七十年代初,医疗队帮助林县在姚村卫生院筹建外科手术病房,手术所需的一切设备都是从北京运来。像钴-60放射治疗机当时在全国也没有几台,而姚村卫生院在1972年就有了体外照射的放疗机。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主任魏文强深有感触地说:“1996年,我有幸毕业后就被派到了林州基地工作,多年来,我见证了基地的发展过程,老一辈专家老师那种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现在我作为传承者,也在激励我的学生践行这种精神。”

  “北京医疗队风雨兼程六十载,热血丹心为人民。他们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甘于奉献,把青春献给了林州人民,把热血洒在了林州大地,把论文写在了人民健康事业中。我们要大力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赓续奋斗、锐意进取,为林州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安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宋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