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高四着力” 同频共振谱新篇】产才融合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8-01 10:05  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分享: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谋事兴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在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大地上,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12345”产才融合集聚工程(即制订1个方案——《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专班工作方案》;实行2种项目化推进模式——专班和专项;结合3类产业发展需求——工业、建筑业和文旅业;围绕4方面聚焦——企业需求、科创平台、重点项目和优质服务;实施5项行动——工业人才强基、建筑人才提质、文旅人才创新、教育人才聚智、产才融合赋能)正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林州以“12345”产才融合集聚工程为抓手,打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组合拳,在工业升级、建筑创新、文旅融合等赛道上,奏响了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车间,从建筑工地图纸到文旅创新现场,林州正以开放的姿态构建人才优质生态圈,让每一份智慧都能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彩。

  工业筑基:校地联动激活创新引擎

  “光远新材的电子级玻璃纤维能打破国外垄断,离不开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外脑’的支持。”林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王合江指着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清单说。在林州,65家高校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已累计破解127项技术难题,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这种协同效应的背后,是“智库平台+精准服务+项目载体”的三维支撑体系。“红旗渠工匠”智库汇聚20余名专家,“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人才接单”模式让4562个岗位需求与人才精准匹配。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落户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加速科研成果转化,3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此茁壮成长。

  中北大学人才实践基地的落户,更是校地合作的生动注脚。“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与我校专业特色高度契合,我们将在这里培养更多‘懂技术、接地气’的人才。”中北大学教授张吉堂的话道出合作初衷。正如林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树伟所言:“我们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让凤凰在这里育雏,形成创新人才‘孵化—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

  建筑兴市:从“劳务输出”到“智力集聚”的跨越

  走进河南省首个县级建筑产业研究院,工程师们正与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共同攻关绿色施工技术。这里,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创新矩阵,每年近万人次的“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让“林州建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蜕变,摘得河南省首批区域人力资源品牌桂冠。

  “以前是带着瓦刀闯天下,现在是捧着图纸建高楼。”河南瑞华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感慨道。该校与20余家建筑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基地,已完成3项课题研究,培养的人才直接对接企业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经验做法中,林州的“‘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被列为典范。

  在校地协同的推动下,河南昊锦铝镁锰合金屋面板施工技术、“板胎模”取代“砖胎模”施工技术,河南成兴建设公司民用建筑工程土壤氡检测方法、无配重吊篮施工关键技术及高层建筑型钢抗震梁柱组合体系施工工艺相继问世,让“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我们要让每一个建筑项目都成为人才成长的‘练兵场’,让林州建筑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建筑业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文旅赋能:红色热土上的人才“引力场”

  《太行·红日》实景演出的灯光下,来自全国82所高校的“青鸟云站”学子正感受红旗渠精神的脉动。这个投资5亿元的文化IP,与“夜经济集聚区”“乡野好时光”线路共同构成文旅融合的新场景,也成为吸引青年人才的“强磁场”。

  “人才驿站提供免费住宿,政策推介员手把手指导,来林州创业就像回家一样暖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介员路晴的话,道出了138名林州籍大学生推介员的共同感受。文旅人才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54场政策宣讲,让“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品牌深入人心。

  在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天津大学侯苏鸣等推介员正分享着家乡的变化:“从文创大赛孵化的18款特色产品,到研学线路里的农耕体验,林州文旅的每一步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智慧。”这种“红色基因+青春活力”的碰撞,让文旅产业成为人才集聚的“新蓝海”。

  从工业车间的精密实验,到建筑工地的技术革新,再到文旅现场的创意迸发,林州正以产才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人才引领发展”的时代答卷。正如安阳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安阳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志鹏所言:“当产业沃土融合人才活水,必将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繁茂之‘林’。”在这片浸润着红旗渠精神的土地上,产才共生的乐章正越奏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