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赋予安阳建设“红旗渠精神高地”的功能定位。安阳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紧围绕“一高地一区三中心”战略定位,始终坚持精神引领,奋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
从理论高度深挖红旗渠精神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深挖红旗渠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是时代赋予安阳人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全面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永在”等全国、省级高规格理论研讨会相继举办,专家学者聚焦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弘扬建言献策;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的路径、对策。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市在更高水平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提供了智力支持,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安阳实践紧密结合,赋予了这个伟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通过红旗渠精神传承工程,抢救性挖掘保护,大量红旗渠相关史料得到及时保护、保存,为我们继续研究红旗渠精神留下宝贵资料。
持续推动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对弘扬红旗渠精神提出更高要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积极推动红旗渠精神进党校、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自2023年11月在郑州大学首展以来,这一“行走的思政课”将红旗渠精神带到6个省(市)10所高校,吸引青年学子约15万人参观学习,引发青年学子情感共鸣。团中央拍摄“青年大学习·红旗渠篇”,面向全国团员青年进行宣传播放,“红旗渠精神”网上主题团课展播吸引全国5421万名团员打卡学习,总播放量达2.1亿次……红旗渠精神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并进一步形成创造力和凝聚力。一场场叩击心灵的主题宣讲、一段段振奋精神的影像视频,激发了青年一代勇挑重担、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斗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青年学子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持续增强红旗渠精神宣传力度、广度、深度。红旗渠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而伟大的精神需要好的载体展现宣传,才能将精神伟力发挥出来。守正创新、多措并举、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学习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升温。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开展1500余场宣讲、受众达10.8万人次,通俗易懂的语言、震撼灵魂的故事,深刻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的集中深刻反映,是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期盼相统一、领导表率与群众自觉相统一、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统一、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开创性相统一的必然产物。将全市表彰大会命名为“红旗渠精神奖”,更是激励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修渠工程”中奋勇争先。
持续提升红旗渠精神的国内国际双重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时强调,“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2022年11月以来,红旗渠景区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全国各地群众、海内外学员来到红旗渠,实地感悟红旗渠精神,接受“红色洗礼、精神滋养”。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精神符号,国际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进一步攀升。同时,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文旅资源,文创产品、公益歌曲、抖音话题将红旗渠通过新媒体推广给更多受众。提升宣传平台,央视、新华社相继报道红旗渠,让红旗渠精神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今后,我们要在传承弘扬上下功夫,拓展红旗渠精神育人功能的覆盖范围和实现路径。在研究阐释上下功夫,建设完善红旗渠精神研究高端平台和合作机制。在保护管理上下功夫,加强红旗渠史料保护和申遗工作。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