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林州市红旗渠景区热度不减,游客纷至沓来,掀起一股强劲的旅游热潮。从“95后”村党支部书记带领老人出游的暖心之举,到各地游客追寻红色精神的脚步,再到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夏日,红旗渠以独特魅力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孝老之行温暖人心
“我是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老人旅游!”6月下旬,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95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桂芳豪情满怀,带领全村老人踏上旅程,首站便是林州市的红旗渠。
张桂芳深知村里老人操劳一生,很多人从未出过村子,享受生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于是,她决心让老人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国家的变化,他们确定的首个目的地就是相邻的林州市红旗渠。
6月26日,老人穿上新衣服,满怀激动地踏上前往红旗渠的旅程。在红旗渠纪念馆,他们看着老照片、锈迹斑斑的铁锤,仿佛穿越回十万太行儿女“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艰苦岁月。在青年洞,老人仰望悬崖峭壁,俯瞰奔流渠水,眼中满是喜悦与震撼,并用手机认真记录美景。晚上,大家一起欣赏《太行·红日》实景演出,这无疑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时刻。一位老人动情地说:“以前总是听说红旗渠,今天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觉得很震撼,红旗渠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张桂芳将这次旅行拍成视频并发布,迅速走红,点赞量超28万次,一夜涨粉十几万。老人开心的笑容、好奇的眼神,打动了无数网友,让他们感受到了红旗渠的独特魅力。
红色传承 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红旗渠作为红色精神的重要象征,一直是全国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7月暑期,这里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习和参观的游客,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新疆哈密“最美家庭”代表团来到红旗渠纪念馆,重温红旗渠的伟大历史,被“铁姑娘”等修渠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代表团成员踩着当年修渠人的脚印,推起独轮车,抡起铁锤,亲身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他们纷纷表示,要将红旗渠精神带回哈密,在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发扬。
7月23日至27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多国代表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科学主任奥莉加·米古诺娃在巨幅照片《红旗渠通水庆典》前驻足良久后表示,红旗渠彰显了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的坚韧态度,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文化传统,而上合组织国家如果团结在一起,也能克服众多困难。
7月7日,郑州财经学院“乡创客”筑梦团和校工会赴林州市开展红旗渠精神学习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深刻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科技元素激发活力
为吸引更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红旗渠景区于7月推出“AI在红旗渠”主题活动,将太行歌舞、沉浸式表演与宇树机器人等科技元素融合,让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
在青年洞的游览渠线上,游客可以观看“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实景演出,感受当年修渠的艰辛。在红旗渠纪念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和图文解说,游客可以直观了解曾经的艰苦岁月和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力量。
这种创新形式,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使游客既能感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又能体验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
各种活动精彩纷呈
7月的红旗渠,不仅有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火爆态势。
7月16日,上海戏剧学院青年人才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红旗渠纪念馆开展了沉浸式戏曲音乐快闪活动。民乐重奏、京剧选段、合唱等节目轮番上演,将红色精神融入传统艺术,给游客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每天20时,在林州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准时开演。演出以“实景+科技”的独特理念,将巍峨的太行山化作天然背景,数字特效与灯光交相辉映,逼真场景让观众仿佛重回那段激昂的岁月,让课本中的红旗渠精神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