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中国中医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4-07 16:07  文章来源:任村镇
分享:

  中医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华诸多文明相比,它是唯一体系完整且科学思想与操作完美结合的创造发明。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文化的诞生地、红旗渠精神发祥地,还是祖国中医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一、易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深远

  中医的起源很早,中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医受《易经》的理论指导是全面的,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的整体性思维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大自然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地域、情绪、年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强调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经络的相互联系,反对孤立看待单一器官或症状。

  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在远古时期一画开天创立了八卦,而他就是“乃尝百草而制九针”的中华医学始祖。据《礼记正义·曲礼下》记载,在神农和黄帝时代中医就有了药物、脉诊、针灸。《神农本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被公认为是中医药物学的创始人。周文王创立了《周易》,其阴阳哲学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三千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于言太医”,他强调了易学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明代杰出的易学家张景岳,提出了“易医同源说”。他在《医易义》中讲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然则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孙一奎《医旨绪余》中又明确提出“易医同源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与医学实践中。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充分吸取了《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其应用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治疗中。秦汉时期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托名 “神农” 所作、 东汉神医华佗的 “麻沸散”、 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唐朝苏敬等20余人编写的«唐本草»、唐代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明朝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等,这些作为中国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始终贯穿着 «周易» 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类比思想和卦爻数理,其中阴阳学说更是中医传统医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

  二、殷墟甲骨文对中医的记载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共约16万余片,其中载病的有323片、 415辞。由于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又陆续发现甲骨文中记载着不少的中医学知识。甲骨文对“疾病”的广泛称谓为“疒”。在甲骨文中还记述着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方式是在“疒”后面加上表示躯体某一部位或功能的字,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其中如“疒目”,“疒首” “疒心”等40多种病名。

  殷商甲骨文中有医疗卫生和十多种疾病的记载,还提到《黄帝内经》里的蒙医方法。这说明中华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都有贡献。甲骨文中有30多种疾病的记录,说明中医的起源在甲骨文之前就存在了,甚至在文字记录之前就有了实践。甲骨文中‌提到“医”和“疗”的字形,用手按摩和草药治病,说明早期治疗方法已经存在。

  甲骨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记载的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具体疗法,比如“殷”字的结构和砭石的使用。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系统的医疗方法,这些方法后来又演变成更成熟的针灸技术。此外,‌提到甲骨文中的药材如龟甲和龙骨作为中药使用,表明中医药材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商代。

  三、甲骨文、《周易》、扁鹊对安阳中医文化传承的的影响

  羑里城是《周易》的发祥地,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城北部,它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监狱,1996年,羑里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0年前周文王姬昌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在七年漫长的岁月里,他潜心治学发奋研易,创作了风靡世界的《周易》奇书。

  张华《博物志》曰:“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通称蚰蜒草或锯齿草,味辛、苦、微温,有毒;有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之功效。当时在羑里的监狱里,文王无法找到龟甲和兽骨,幸好监狱院子里的长着很多蓍草,文王便用蓍草占卜预测吉凶。

  医圣扁鹊扁鹊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伏道镇岗阳村,始建于战国时代。据传扁鹊曾在汤阴一带行医,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因反对统治阶级的骄横无理及巫术,被秦国太医李醯所忌最终惨遭杀害,当地百姓将其安葬于此并建立祠堂以示纪念。扁鹊是战国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被誉为“脉学之宗”,尊为“医圣”。扁鹊提出的中医“四诊法”:即“望、闻、问、切”,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均佚。

  四、安阳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颇具特色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核心区,其天文学、农学及阴阳五行思想为中医理提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历史的沉淀,几千年来安阳深受甲骨文发祥地、《周易》文化诞生地及医圣扁鹊思想的浸润,在中医文化方面坚持了传承弘扬、发展创新,并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果。

  豫州王氏伤科,创始人王氏名成,字号广备,原自安阳市滑县四间房镇。开创于明末清初(1628-1700)年间,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盛于清早期,至民国解放初,更鼎盛一时,续承祖业贤求良方,薪火相传,口传心授,至今已有十三代,活态传承几百年。

  姚家膏药的创始人为清代太医姚本仁,他原籍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明末崇祯年间,姚本仁来到河南彰德府行医,授赵王府良医所医正。清初顺治三年(1646年),一代名医姚本仁奉召入京,成为宫廷御医。姚本仁归老彰德后,在鼓楼后街(今中山街)东首大槐树院开设“宗黄堂姚家膏药铺”,门楣上悬御赐“太医正传”匾额。解放后,姚家后人将姚家膏药配方科学分析,对药物进行精炼提纯,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制成精治膏药。2015年,姚家膏药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

  安阳市中医院的国医堂,是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国医堂设有候诊大厅、设立12个专家诊室和2个中医综合治疗室,总面积达500平方米,培养青年中医,势在推动中医发展,目前有16位国家中医药继承型指导老师、省、市名中医以及26位安阳市中青年中医专家坐诊。2023年安阳市中医医疗联合体由市中医院牵头成立,形成安阳市构建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全面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药配伍技术,让中医药走进基层发治未病、治慢病作用,是深度影响群众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

  安阳市西大街打造“中医文化一条街”,西大街曾名中山西街,形成于北宋景德年间,已逾千年历史。2024年,安阳市启动西大街街区保护提升工程,由安阳文旅集团古城保护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市中医院携手打造的古城古风养生集市,一个个古风古韵的中医药摊位让人目不暇接,“养生不放松,走上人生巅峰”,让中医药“潮味”十足。沿街开设养生汤、社区食堂、AI智能中医体验、中药饮品等店铺,还让孩子们穿上汉服开展中医药相关研学活动,使老街在焕新的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中医与易、儒、道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救死扶伤、遵行人道主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承弘扬祖国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学创新和服务人类健康,是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