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丨林州市:“乡村大食堂” 烹出高效能治理“新滋味”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5-05-13 16:22  文章来源:任村镇
分享: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林州市任村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出符合任村镇实际的基层治理有效路径。在林州市任村镇前峪村,“乡村大食堂”成为了基层治理的新亮点,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前峪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 “乡村大食堂” 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问题,更成为推动高效能治理、激活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

  一、构建 “党建+乡村大食堂” 养老模式,解决老人用餐难题

  村里老人有饭吃了。幸福大食堂的落地,源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得知村里不少高龄老人子女外出务工,一日三餐成了难题。前峪村迅速行动,创新“党建+乡村大食堂”的养老模式,已建立一套有效的积分管理制度,解决了高龄、空巢老人用餐难问题,让老人吃出了“幸福味道”。同时,将村幸福院作为场地,多方协调资源,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和爱心企业的物资捐赠并发动乡贤筹措运营资金,

  二、创新 “食堂 + 鱼塘” 联合经营,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村里鱼塘有人管了。前峪村采取“食堂+鱼塘”联合经营的发展模式,将鱼塘经营权交给“乡村大食堂”的老人,老人成为饲养员、看护员、安全员,自己割草喂鱼、经营垂钓、负责水塘安全等,垂钓收入的30%归“乡村大食堂”所有。

  三、打造 “食堂 + 志愿服务站” 联动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村里卫生有人扫了。走在前峪村的街道上,非常干净,平时随处可见老人们骑着三轮车、带着清扫工具忙碌的身影。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笑容。“乡村大食堂”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更加注重村里的环境卫生,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回馈村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乡村大食堂、鱼塘、养殖场等场地,成为了村民们增进感情的纽带。在“乡村大食堂”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在鱼塘和农田劳作时,大家相互帮忙,传授经验。平日里谁家遇到困难,邻里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整个村庄里都洋溢着浓浓的家乡情,邻里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少。

  四、推行 “食堂 + 特色养殖种植” 共生模式,挖掘集体经济多元价值

  村里鸡鹅有人养了。太阳能板下的养殖场,老人们充分利用板下空间打造的特色养殖产业,将来鸡蛋、鸭蛋不仅可以自足,还可以对外销售,让光伏板下的“方寸之地”成为“乡村大食堂”的“聚宝盆”。村里闲散地有人种了。在“乡村大食堂”墙外,老人正在忙碌着整理地块,闲暇之余,老人们都会主动参与种植,他们不仅在闲散的地块种上了蔬菜,而且在村集体地里种植了80亩水稻,下一步还计划把土地复垦好的60亩地栽种红薯、小麦、玉米等,种出的粮食、蔬菜不仅供应“乡村大食堂”用,多余的还能往外销售,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如今前峪村“乡村大食堂”不再是村里的负担,而是村内经济发展的垫脚石,为前峪村高效能治理、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乡村大食堂不仅是暖民心的惠民工程,更是激活基层治理的关键支点,下一步,要持续用好“乡村大食堂”这一汇聚众人力量的大平台,探索可听、可看、可学、可讲、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前峪模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