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化兴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盛。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公共文化作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关乎每一个人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文化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为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一、筑牢核心价值: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树立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价值观既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的重要表征。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目标使命与精神气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性质的文化。因此,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科学的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法治建设”。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强化教育、舆论引导、制度建设等方式,熔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精神,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民的价值追求、精神支柱与行为准则,从而筑牢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
二、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公共文化建设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纵向上,在已经建成的由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六个层级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职能的体系基础上,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区域与影响范围,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能最近距离够得着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最便捷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在横向上,公共文化服务要克服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努力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影响,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公平公正原则注意对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进行倾斜扶持,最大化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全体公民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低需求,切实维护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为建设文化强国筑牢底线堤坝。
三、优化治理结构: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优化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涵盖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传统观点认为,公共文化是一种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纯粹公共物品,因此,公共文化建设往往被认为只能由政府作为主体来完成,政府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唯一责任承担者。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精进,公共文化形态的多样性、需求的多元性、产品的多质态等特点逐渐显现。公共文化形态不仅涵盖那些纯粹的公共物品领域,也包括准公共物品领域,政府作为唯一建设者的治理局面受到了挑战,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与政府有限的资源能力之间存在治理紧张态势。这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厘清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最大化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四、丰富产品供给: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必备内容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由此而来也让人们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既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挑战。人民群众由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转化为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更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具有更强烈的渴望。因此,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供给不能满足于“有没有”“够不够”的层次,而是要在“好不好”“优不优”的层面着力。公共文化供给要改变那种忽视人民需求而强调供给的局面,要切实摸清找准人民的需求,根据需求配置合理的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从供非所需、需无所供转变为供足所需、需有所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样化、更个性化、更有效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化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
五、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革命迭代升级汹涌而至,数字技术发展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引领数字技术发展潮流,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数字技术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数字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跃居全球前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术赋能社会发展,指出“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数字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将最前沿、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入其中,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集成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全面系统、重点聚焦、快速链接、信息共享的公共文化信息数据库,加快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数字化服务渠道,建立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丰富数字化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可靠、更便捷、更高效的数字文化资源,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