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有哪些?
答: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简称“监测对象”) 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 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简称“突发严重困难户”) 三类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与监测对象是同一个概念。
脱贫不稳定户是指人均纯收入在当地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返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脱贫户。
边缘易致贫户是指人均纯收入在当地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 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一般农户。
突发严重困难户是指虽然人均纯收入超出当地监测范围, 但受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 影响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农户。这类群体可以是脱贫户,也可以是一般农户。
监测对象识别认定条件是什么?
答:监测对象的认定条件是一套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农户的收入、合规自付支出、突出困难问题和自主应对能力。工作中,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识别认定,重点关注农户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同时关注就医、就学、就业、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潜在风险, 统筹考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农户自主应对能力,进行综合研判。
监测对象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低保对象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农村低收入人口包括监测对象, 此外还有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政策适用范围包括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都属于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别由农业农村部门和民政部门认定, 对象有交叉, 但不完全重合。从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看,农村低保政策属于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监测对象实施的一项社会综合保障措施。
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和要求是什么?
答:按照入户核实和农户授权承诺,民主评议和公示、乡镇初审、县级审定的程序确定对象。公示环节原则上只在村内开展一次,县乡不再重复公示。公示公告中不得公开农户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银行账号、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
从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等发现风险线索之日起,到完成监测对象识别认定,一般不超过15天,其中村内公示不少于5天。
对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生活陷入严重困难事实清楚、急需帮扶的,可通过“绿色通道”先行救助并落实帮扶,后履行有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