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福圪洞”福康小区的居民郭俊英,早早开始过年的准备。她打扫屋子,购买年货,试穿新衣,想想搬迁进新楼房这几年,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自个高兴得由不住笑出了声。
住进“福圪洞”的居民郭俊英。徐青 摄
郭俊英她们原来居住的地方,都是偏远山区,农业生产产量低,村民饮用水困难,山区道路难行,河床就是路。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到上世纪末,特困山区农民的年人均经济收入不到5000元。
历史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卓资县对这些“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扶贫成本太大、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特困地方,论证、划入整体搬迁范围。
五福住宅区之福康小区。徐青 摄
期间,国家、地方先后投入6.3亿元人民币,在卓资县县城建设了福安、福康、福祥、福佳、福源五个安置小区,共建安置楼房3133套,7397人。郭俊英这样的“山里人”,从此告别了贫困山区,住进了新楼房“福圪洞”。新楼房通电、通自来水、通上下水、通暖气。
移民搬迁后,卓资县县委县政府加强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推进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全局性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巧手手”帮扶车间。徐青 摄
2021年,在“五福”小区依次成立了数个“巧手手”帮扶车间,车间总面积7239平方米。主要产业项目是引进盛酒皮囊缝制、工艺蒙古包手工缝制、卷指套、吨袋轧制、锦盒(同仁堂药盒)加工项目、复印纸加工车间项目等来料加工等,搬迁劳动力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就业。他们上班多数以计件取酬,多劳多得,每人每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技能高的月工资到3000元以上。
在“巧手手”扶贫车间上班的搬迁户张改枝,技术娴熟,每天还加班,日收入130多元,年工资收入4万多元。她说:“在村里种那些山坡地,一年也挣不到这里一个月的钱”。
“巧手手”帮扶车间。徐青 摄
2023年,卓资县在扶贫车间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资100万元与河北白沟相关企业合作,采购箱包类机械70台,引进先进的箱包管理与生产技术,安置100多人就近就业,他们在箱包加工流水线作业,所生产产品质优价廉,车间基地成为拥有完整生产链条的箱包企业。
扶贫车间还瞄准毛绒玩具具有广阔市场的契机,投资22万元,购买机器40台,建成可供残疾人、老年人加工的毛绒玩具流水线。投产后每个工人每天可缝制40多个玩具,日平均工资收入100多元。
2024年8月19日,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与杭州银河集团合作,建成红椒半成品加工车间,利用当地冷凉蔬菜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冷凉蔬菜切割制作。红椒半成品加工点分别设置在福康小区、福安小区、福祥小区。三个切割点务工的搬迁群众共有160余人。车间每半个月加工产品418吨,收益15余万元。
2024年9月,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与内蒙古善景源农牧业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将杂粮包装项目引进了福康帮扶车间,工人人均月工资3000余元。
领工资。徐青 摄
在搬迁群众增收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确定,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全县最具温暖、温馨条件的生活区。
县委县政府在安置点小区成立了福祥、福安、福康三个社区居委会,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相关事项的统筹管理和服务。配建了便民服务中心、图书阅览文体活动中心,周边1.5公里半径内医院、学校、超市、银行、公交站、高铁站、公园、休闲广场等。建起了民政、户籍、警务室、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等,群众办事十分方便。
欢乐喜庆的秧歌队。徐青 摄
各小区不定时举行各类文艺活动,如元宵佳节秧歌文艺演出、帮扶车间技能大赛、表彰活动等,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搬迁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小区居民刘鲜花说:“我们居住的五福“福圪洞”小区,都是县里建设的崭新的住宅区。我们住的楼房,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温馨无比。小区干净整洁,广场有健身设施,我们家门口就有医院,医疗有保障。小区经常唱戏,我们的精神生活很丰富。 现如今,移民住宅区就像小城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我们的‘福圪洞’,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