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
197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红旗渠纪念亭,2000年扩建,后更名为红旗渠纪念馆,2014年5月1日新馆开馆。截至2014年4月30日,老馆已接待参观人数达568万人。201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升级改造工程动工。主要包括主题展厅建设和布展,其中主展厅建于红旗渠一干渠外缓坡之上,为半地下建筑,整体形态犹如舞动的红色飘带,前段悬挑在一干渠之上,通过景观视窗可俯瞰整个分水苑景区。
2014年5月1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开馆。新馆在老馆西侧,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
青年洞简介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于1960年2月动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进度由每日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红旗渠青年洞以太行山为依托,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党史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见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号角嘹亮、踏遍青山、推独轮车等英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青年洞昭示青春,也展示巍峨,这里镌刻了“山碑”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摩崖石刻,有“虎口崖”、“神工铺”、“洞中岁月”、“一线天”等景观,有“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红色情景表演。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真谛。
太行大峡谷景区简介
太行大峡谷景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石板岩镇,国家A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文联写生基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朱畅中先生高度评价太行大峡谷景区“百里画廊,步随景移,人间仙境”。核心景区包括泉谭叠瀑桃花谷、太行之魂王相岩、百里画廊太行天路、原生态漂流,素有“北熊风光最胜处”,更是河南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了上述桃花谷、王相岩、太行天路、漂流等已开发的景区外。景区范围内还有部分区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其中包括冬暖夏凉的寒暑倒置地理奇观太极冰山,景区优美、山势险峻,适合徒步探险的仙霞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