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藏品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精神传下去
林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linzhou.gov.cn  发布时间:2024-01-31 09:24  文章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
分享:

  “欢迎大家来到红旗渠藏品博物馆,我们是一家以林州市收藏协会为主力,集中民间力量兴办的主题实物藏品博物馆……”在刚刚开馆的红旗渠藏品博物馆内,王广明正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

红旗渠藏品博物馆位于任村镇盘阳村,是由我市收藏协会会员出资300万元,以收藏红旗渠修建时期的各类实物为主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22年10月正式筹建,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今年9月初正式开馆。


“当初选址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盘阳村是修建红旗渠时的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该著名的‘盘阳会议’旧址,对红旗渠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这里离红旗渠风景区非常近,便于各地游客们到这里参观。”市博物馆负责人、市收藏协会会长王广明说道。


博物馆是一座红色三层小楼,面积3000平方米。一层中央为迎宾通道和文创展厅,二层为东西向连廊,是主要陈列展示区。踏着步梯,走上二楼展览区,映入眼帘的是极具年代感的老物件,仿佛穿越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展区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土”字篇——苦旱印记,描述林州干旱艰难的生存史;“金”字篇——号令如山,再现红旗渠修建的决策动员史;“水”字篇——渠上岁月,还原十年非凡的建设史;“木”字篇——成风化人,展示以史料为主的清廉史;“火”字篇——薪火相传,反映修渠人的奋斗史。


“这个脸盆直径约15厘米,跟现在的碗差不多,是当时任村一个叫张立芳的一家七口用的脸盆。在修渠之前,林县水十分珍贵,这个小洗脸盆洗七个人,洗完后,水还不舍得倒掉,用来和煤泥。”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张伏生动情地讲解道。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博物馆内共陈列红旗渠实物藏品32260件、重要文献资料373件。藏品不仅有驴驮、马鞍、扁担、木桶、纺织机等农用工具,有铁锈斑驳的脸盆、古老的煤油灯等生活用品,还有大锤、长短钢钎、开山撬、除险钩、抬筐、瓦刀、火钳、炸药、饮水思源碗等当年的修渠工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不认命的林县人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凿出1500公里的红旗渠,让人不禁感叹修渠的艰辛与伟大。除了实物工具,藏品中的报纸、书籍、笔记本、毛泽东著作、日记本、特等劳模奖状、收据单、请假条、货品清单、党费交纳单等文献资料,进一步生动地展示出修渠人积极上进、热爱学习、清正廉洁的风貌。


这些珍贵的藏品都是市收藏协会会员们历时十多年,耗费无数心血汗水,走访无数修渠人得来的。谈及搜集过程,王广明红了眼眶。“在开始收集红旗渠藏品之前,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红旗渠日志》,对里面涉及的人物基本做到了如指掌。刚开始是按照上面记载的人物和地址,分片分块按图索骥,寻找的路比红旗渠还要长。搜集过程中,有的修渠人房子拆了、换了住地,我们就一路打听,也走了很多冤枉路;很多修渠人都八九十岁了,耳朵聋了,口齿也不清了,我们就反复沟通,说服他们把当时修渠的物件放到咱的博物馆。随着当年的修渠人先后老去,我们深切感受到收集红旗渠文物这件事越来越迫切。”


藏品无言,书写着一个个动人难忘的故事;展品无声,传唱着一章章激情燃烧的诗篇。在红旗渠藏品博物馆,每一件物品上都标记着修渠人的名字,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修渠人当年鲜活的经历。杨贵的军大衣、李贵的自行车、王才书的炸药箱、王师存的救命钎、郭增堂的票据单、段毓波的结婚介绍信……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每一位修渠人都值得铭记。谈及建立红旗渠藏品博物馆的初衷,王广明说,离不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这一重要契机。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他说,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作为生长在红旗渠畔的林州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一件件文物、一个个藏品展现在世人面前,将红旗渠故事宣传出去。”


为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和故事,红旗渠藏品博物馆自9月初开馆以来,免费对外开放。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红旗渠藏品博物馆,认真观看各类藏品,聆听背后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收藏协会的一员,我会把修渠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王广明说。